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其他题材 > 1983渔耕山海间 > 1983渔耕山海间 第206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1983渔耕山海间 第206节(2 / 2)

决定后,三条船同时开往海面。

路上偶尔见到一些浮头的小杂鱼,因为不多,他们也没耽搁时间去撒网捕捞了。

倒是后来又见到一小群毛虾,他们停下捕捞了一波。不是为了卖钱,而是打算用来作为延绳钓的备用鱼饵。

每船一千多道铁钩,太消耗鱼饵了!

到达观棋岛,把各自的海底窜找好位置扔下后,没多作停留,便继续向前,开往曾经夜捕那片海域。

一眼望去,辽阔无边的海面,除了海水颜色显得稍微更幽深一点,与其他水域的海面并没有什么区别。

视线中,也并未明显发现有扁舵鲣在活动。

“不像有扁舵鲣的样子啊,会不会找错地方了?”梁天成没来过,怀疑地问道。

“地方应该偏离不了太多,我们夜捕来过不止一次。但有没有扁舵鲣真难说,扁舵鲣到处游,很少固定在哪个地方的!”梁自强解释。

“来都来了,放钓吧!”梁父决定。

他那船已经开始往水里放绳、放钩,梁自强、李亮也不犹豫,立即动起手来。

梁自强与朱天鹏配合着,把钓线连上主干绳,边连边放,十二根钓线都放完后,左侧便可以了。

然后另一根主干绳也绑系上十二根钓线,这个是往船的右侧海水中放。

这样一来,船左、船右,刚好每一侧是六百只钩。

总共一千二百只钩,钩钩都是刺巴鱼、白姑鱼的小肉块。

如果水下真有扁舵鲣游过来的话,这种鱼块类的诱饵,倒是挺适合鲣鱼们的胃口!

延绳钓不比一般的垂钓,等待的时间是需要很久的。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中,梁自强他们徐徐的开动,看能不能在水面上再发现一些鱼。

如果有价格还勉强过得去的鱼,就可以趁着等待没事可干的空隙,撒上几网。

还真发现水面浮游着一些花鲈,很零散,不成群。

怀着“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情,他们都拎起了网来,一条两条地捕捞。

捕捞时的位置,跟平时大不相同。

平时都是站在船侧位置抛网,但这次显然不能这样干。船侧已经布下了延绳钓,再撒网,渔网就肯定会被自己的延绳钓铁钩给勾住。到时,渔网、钓线扯住一团,两样都得搞砸。

这次梁自强是站在船头,向着海面抛网。延绳钓是向后延伸的,船头位置怎么都不会与它冲突。

但同时,梁自强也加倍地小心谨慎了。因为,船头撒网比起船侧撒网,实际是要危险很多的!

时不时撒网捞上来两三条花鲈,聊胜于无。

这样一直过了一个多小时接近两小时,终于熬到了可以收钓的时候。

“有鱼!”朱天鹏才拉了几下就叫道。

挺靠上层的位置,那些铁钩上就钓到了鱼。一看,毫不意外,是花鲈。

既然水面都能够见到花鲈,水下有花鲈咬钩,也就不足为奇了。

梁自强更关心的是,再继续拉,会不会出现期待中的鲣鱼。

这时,梁自强感觉到了手中钓线紧了紧,水下传来一种比较有份量的感觉。顿时,心里一阵期待和兴奋。

这种手感,大概率表示钓到了体型稍大的鱼类。而扁舵鲣,正是属于那种较大的鱼。

“怕是真的有扁舵鲣上钩了!”邓招财已经喊上了。

然而几秒之后,梁自强的心情便往下一落。

浮出水面来的,确实是一条个头不小的鱼,但却显然不是扁舵鲣。

这鱼长相也算一朵奇葩,长着一张马脸,全身的皮灰蓝色。

“马面鱼?怎么会是马面鱼!”邓招财惊讶出声。

马面鱼又称马面鲀、剥皮鱼,是一种堪称长相颇丑、骨骼清奇的鱼类。平时这鱼多栖息在底层,有时也会上下垂直游动,跑到中上层。

这鱼可大可小,小的几斤,大的几十几百斤的也不是没有。

梁自强从水底拉上来这条,目测差不多就有十来斤的样子。

大是大,可这钱的价格……只能说基本上跟刺巴鱼、豆腐鱼一个档次吧。

那层皮又硬又糙如同砂纸,无法下嘴,只能扒掉皮再下锅,所以得名“剥皮鱼”。

继续拉钓线,越靠近海底层的铁钩,就越挂满了马面鲀。

一般都是一两斤的样子,大的则有刚刚那条大,十来斤。

明明是奔着扁舵鲣而来,结果一不小心,把底层蹲着剥皮鱼全给端了……

其他两条船毫无疑问,跟梁自强也是一样的情况。

于是海面出现了怪诞的一幕:六个人一面热火朝天地收线、摘鱼,一派喜人的丰收场景,一面骂骂咧咧说今天亏大了……

摘完了船左侧几百道钩,又摘船右侧的。

别问收获到底有多少,问就是,手快要累断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