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随着落日滑下的速度,顺着路灯走到街尾。穿过树林,马路对面的光芒变得耀眼,车流和人群也远远地喧闹。那儿是阿尔伯特音乐厅,一场演奏刚要开始,路边停着趁机做生意的可丽饼车。
“你饿吗?”哈利捏了一下德拉科的手,看向那辆窗口冒气的车。
德拉科偏头看向他,眼角挂上笑意。
“非常。”他点点头说
——于是,他们左右看了看车,牵着手跑过马路。
看看,这行为幼稚极了。可他们还是孩子,内心深处还是孩子。
童年早已远去,梦境就像那位丹麦诗人、世上唯一童话之父笔下所写的那样,晶莹剔透,像是无数个泡泡。它们不断被戳破,破碎,再破碎,里面却生出最恒久的传说和记忆。
它们被叫做“eventyr”,是孩子们的摇篮,也是冒险者的征程。从它们之中走出的两个男孩——他们终于长大,终于飞翔。
而现在,晨星已亮。
我们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
*studio:内带厨房和卫浴的单间公寓。
*艾米琳·潘克斯特:英国19世纪女权主义运动先驱。
*hsps:human,social,and political sciences.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合并综合学科。
music - “better than a fairy tale” (galen crew)(全文主题曲)
全文完。
# afterwords
第157章 后记[番外]
主题曲:
“better than a fairy talequot (galen crew)
后记及后续杂篇可听歌阅读。
***
考虑到《fairy tale》在我过去三年生命中所占的比重,总觉得这一天会更惊心动魄一点。以为我会哭(或者已经哭过了?在迟迟不愿写最后一章却收到了用心长评之时),以为我会听着歌(《better than a fairy tale》,写卷二时撞见的天赐主题曲),去幸福,去自傲,去怀念,去告别。但是事实是这一天被工作和疲惫缠身,因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悲伤,琐琐碎碎,杂乱无章。
不过,我愿意相信我还是给了ft德哈一个梦想中那样合适的、好的结局。我无法看清自己写作心情之外的ft,所以这篇后记不会是对人物的阐述,它也从来都不该是。如果读到这儿的你对故事之外的作者感言并无兴趣,那么请跳过这部分,去看后面的说明。故事所要传达的一切,都在文中了。
时至今日,回想当年动笔时,想到的是一个会抱着整箱童话书和hp原著穿过小区、高高兴兴回家的小女孩。当然,那个时候我也已不小了,可年龄这个东西,从不能同年岁一样算。我想我当时觉得自己已经很成熟,知道什么是爱,知道故事要往哪里走、怎么走。事实也是,ft的大致走向、分卷、转折、场景,从2021年初起稿就没变太多。变的是其他东西;或说,是更多的东西在其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