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小妍挣钱的目的是为了读高中,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当帮工,做苦力,这些事情是毫无上升空间的,说难听一点,就是完全靠自己健康的身体去换钱。
就连“明瑜”和“venus”的员工,这群“待业青年”对挣钱那么渴望,可宋明瑜在培训的时候都和他们再三强调,如果有进修的意愿,她鼓励、支持。
去上继续教育,或者是研修班都行,总之就是不能温水煮青蛙,觉得当个店员就可以了,自己就满足了。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没把这话当真,反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呗,有工资拿就行,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那些还都是成年人,更别说徐妍这么个小女孩儿了。
社会这个大染缸,走进来就会染色,宋明瑜并不想徐妍那么早就被这些东西影响。
投稿杂志,就和这些工作不同,它不要求作者一天能卖出去多少篇,反而是慢工出细活。
尤其是要求作者有足够的阅读量和写作水平,这能反过来促进徐妍静下心读书学习,而不是被短暂的赚钱收入迷了眼。
第三——
“如果你想尝试投稿,可以来我家,我会和蒋阿姨说的,就说言川想考初中成绩有点悬,拜托你每天来我家,给言川看看功课。”
这个理由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破绽,毕竟宋言川要考初中是事实。
而且,蒋晓霞当初对徐妍的升学就没上心,宋明瑜笃定她不会太了解小升初考试到底难还是不难,徐妍帮忙到底有没有用。
“到时候晚饭你和我们一块儿吃,蒋阿姨不会说什么的。”
说不定还会沾沾自喜,自己养了个便宜女儿,家里头少一张嘴巴吃饭,徐思成能多吃一点呢。
宋明瑜考虑的还不止这一点。
“一开始咱们就不要好高骛远,可以先从本地的一些刊物投起,我记得南城有《少年文学》,还有《中学生文艺》,你可以先投稿看看。”
“到时候你就写我家的邮编地址,就算有人看到信,也不会猜到是你的。”
这个别人,当然就是徐伟康和蒋晓霞两口子。
可以说是方方面面,连徐妍最担忧的事情,也全部给她考虑进去了。
徐妍一直怔怔地听着,许久才说道,“明瑜姐……你为什么……”
为什么总是对我这么好?
明明我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却比亲姐姐对我都更好。
宋明瑜看着小姑娘忐忑不安的面庞,忽然坐到她身边,用力搂住了她的肩膀。
“就当是我帮我自己完成一个心愿吧。”
宋明瑜无数次想过,如果在她在社会里滚摸打爬得鼻青脸肿那几年,有人突然对她说。
别怕,明瑜,我站在你这边——那她一定会很幸福。
如果更早的时间,在她作为福利院的孤女,一次又一次没有被领养家庭选中,从院子里最小的妹妹变成福利院里最大的那个姐姐那时候。
有一个人,会毫不犹豫地对她伸出手说,别人不要你,我要。
她的人生,也许、大概、应该……会真的不一样。
宋明瑜并不觉得自己人生失败。
她能健康平安长大,还能混口饭吃,甚至最后还鼓起勇气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果断和pua员工的牛马公司说拜拜,这一切都很好。
但是,在大雨滂沱的那些傍晚,所有人都等待着父母来接,她也希望有一把伞能递到她面前。
而不是只能孤零零地顶着书包跑回福利院。
宋明瑜想帮徐妍,是因为怜爱,是因为同情,也是因为看到她,像镜子中的另一个自己。
曾经的“宋明瑜”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下雨天的那把伞。
在1986年的这个冬天,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宋明瑜手中。
现在的宋明瑜,有相依为命的亲人,有关怀疼爱自己,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的亲邻,有自己为之奋斗乐在其中的事业。
徐妍,现在才是需要那把伞的人——宋明瑜希望自己能成为递出伞的那个人。
“小妍,你的人生还很长,选择权应该掌握在你自己手里,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和你林阿姨,我们一定都会无条件支持你的。”
徐妍终于忍不住,扑在宋明瑜怀里大哭了一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