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贺导,您会主动给我留电话,您会认同我说的那些话,证明您也觉得,像那样拍出来的片子会更加受欢迎。”
“您不这样做,不是您不想,而是不能——对吗?”
宋明瑜突然又把话收了回来,“抱歉,贺导,只是作为观众,我也想看到用心去拍的片子受到欢迎。”
一开始给人压力,却转瞬又换上了后辈谦逊的语气,贺飞文苦笑着揉眉心,感觉自己颇有些招架不住。
“你这姑娘,很多事情和你们想象中不太一样——”
他对上宋明瑜那双灼灼的眼眸,含糊道,“电视台考虑的比较多,尤其是美食方面,观众也不多……”
“那如果,有一部纪录片能让打破收视记录,甚至成为里程碑的作品呢?”
贺飞文想也不想,“那当然要拍。”
宋明瑜微微一笑,从背包里拿出一份资料,推到了他面前。
“那您看看这个。”
资料的最顶端,“企划书”三个字,映入了贺飞文的眼帘。
企划书三个字下面写着——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烟火》项目企划方案。
贺飞文的目光一下顿住了。
他几乎是不受控制地往下看,这份企划方案显然做出来的时间很短,里面很多内容甚至是一笔带过。
可即使如此,它还是牢牢地吸引住了贺飞文的全部注意力。
他一目十行地扫过去,第一页看完了,迫不及待又翻开第二页去看。
一口气把所有的内容浏览完,他骤然抬起头来:“小宋,你这个企划书——”
“贺导,您觉得好还是不好?”
“好,当然是很好!”贺飞文激动得差点碰翻桌上没喝的冰咖啡,“这就是我想要的——”
宋明瑜笑吟吟地看着他高兴得在包厢里踱来踱去。
她给出来的这份企划案,自然不是随手写的,而是结合了前世爆火的《舌尖》系列,再根据眼下时代背景改出来的。
当然,在写的时候,她最强调的可不是什么投资,什么成本,而是“创作理念”。
拍片子对贺飞文来说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份理想!
和这种人谈钱,他觉得你庸俗,谈理想,他才会像现在这样欣喜若狂。
……
贺飞文的确是狂喜得有些过分。
他昨天光是听宋明瑜点评时下那些节目,就已经觉得心痒痒,如今宋明瑜甚至给他做了一份完整的企划案……
就那么寥寥几张的体量,可贺飞文却觉得比台里发下来厚厚一册的项目方案都要更有趣。
简直是爱不释手!
策划案里说,纪录片不该只是“任务”。
应该让食物成为主角,让画面去讲述“人”的故事,描写人和食物之间的羁绊,甚至是人与人的羁绊。
而不是摆拍几个镜头就完事,和台里让贺飞文拍的那些纪录片——不,和这年头所有的纪录片都不一样。
贺飞文也见过其他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尤其是美食这个主题的,说实话,要不是因为拍摄背景不同,甚至给人感觉和双胞胎差不多!
雷打不动的大人物,雷打不动摆得精致又华丽的菜,甚至连先拍什么,后拍什么,都有一套固定的镜头动作。
说白了,完全是把“吃什么”这件事平铺直叙地摆出来,对于吃背后的那些文化、人情,完全没有描述。
观众连共鸣都没有,怎么可能喜欢看呢?
而宋明瑜给的策划案里面,却专门提到,要做人情味,烟火味,有温度的纪录片。
她不忘暗戳戳往里塞广告——为什么南城人喜欢吃火锅?
最早这东西就是挑船的纤夫、码头伙夫吃的,一桌人围在一个锅前头饱餐一顿。
它养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让他们哪怕兜里空空,也能吃上一顿美味。
所以流传下来之后,哪怕大家如今已不像过去条件那么困苦,可还是习惯三五好友,喝着酒唱着歌,聚在一起吃火锅。
老百姓的人生百态,才是美食纪录片里头最吸引人的地方!
贺飞文不懂什么叫“嘴替”。
但如果他懂,他一定会拍桌子说,宋明瑜就是他的嘴替!
这不就是他的想法么!
偏偏他这张死嘴就是说不明白,面对周怀峰只能气个半死,还被人家给绕进了圈子里!
贺飞文双眼明亮得逼人,就好像自己刚刚进入这行业那会儿,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他连座位都不回,倾身问道:“小宋,这个企划——”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宋明瑜微微一笑,开口却是给他泼了天大一盆冷水:“贺导,这个企划现在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