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虚弱的时候便抛弃、唾弃她……” 这获奖感言,听起来好像没问题,跟李稻花的《爱你》也带着贴合,尤其是跟流浪民族一直推崇的读后感简直不要太契合。 他们听到李稻花的读后感,觉得布鲁理恩特写的获奖感言简直是写到了他们心里,他们不就是这样,这么多年来,团结一致。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坚定的团结起来,共渡难关,最后才得到今天的成就。 而在柳美的耳中,他就觉得布鲁理恩特的获奖感言简直刺耳。 他前面刚刚批判完自己的国家和自己身边的人,对方就在这说鄙夷他,还说人不能只在国家强大的时候说爱他。 点谁呢?我就问你点谁呢? 在场的大多数人这时候还没把这两个获奖感言联系在一起,主要是,这两人没仇没怨的,而且还是在同一时间,只是前后脚,发表获奖感言。 谁也没办法提前知道对方的获奖感言是什么,自然也就不存在针对的问题。 等到他们反应过来,就要在两个获奖感言放在一起的时候了。 其实,如果柳美能够客观,公正的发表获奖感言,他甚至都不用拒绝诺奖的颁奖词,毕竟,在这个时代,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西方国家。 在不知道国家是否能够强大起来的时候,不惹事,对国家和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爱。 如果是这样,李稻花自然会为他呐喊助威,以壮声势。 可惜,他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讨好西方,那就别怪李稻花上去踩他。 在来之前,李稻花给了伊恩两个完全不同的获奖感言,就是为了应对不同的局面,虽然,在国内,看到柳美的行径时,李稻花已经猜到了,大概率会是这样的结局。 这时候的柳美脸通红,可惜他也没什么办法,布鲁理恩特,一听就是个西方人,被这样的人骂,他就算是生气也是白生气。 甚至事后被采访,还要厚着脸皮说布鲁理恩特的获奖感言说的好,当然,他也要为自己找补。 说布鲁理恩特能够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是因为她的国家和民族是高尚的,值得被爱的。 言下之意就是,他的国家和民族不值得他爱,所以他才不爱,不是他的错。 国内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这会儿听到伊恩读的获奖感言,就觉得,这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情感,爱国。 不过他这获奖感言,怎么听怎么有种挤兑柳美的感觉,是他们的错觉吗? 一时半会儿的,大家的心情还有些复杂,他们也想挤兑柳美,可是柳美被布鲁理恩特这么挤兑,他们又觉得这个人凭什么挤兑柳美。 护犊子,也是人之常情,像柳美这种吃里扒外的叛徒,还是少数。 这一届的诺奖典礼目前看起来没有上一届的幺蛾子,顺顺利利完成。 只是回去的路上,李稻花他们的队伍气氛有些微妙,年长的同志还好,能沉得住气,稍微年轻点的同志,都不太愿意搭理柳 美。 整个队伍隐隐分成两部分,跟柳美走在一块的人和跟李稻花走在一起的人。 李稻花去年就已经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你可以不喜欢我的小说,但是你想用一个奖来让我骂国,那就滚一边去。 所以在大家的心里,大家都觉得,李稻花肯定是不会同意柳美的观点的。 只是碍于团结问题,大家都默契的没有讨论这个问题,毕竟,李稻花还有个人尽皆知的特点,那就是说骂人就骂人,不留面子这块,她真上。 这会儿李稻花还消停着呢,大家就别撩拨她了。 不过大家也挺奇怪的,稻花老师这次居然这么平静,平静的都不太像是稻花老师了,还挺不习惯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李稻花已经骂过了,这时候暗戳戳的骂一顿,等到以后,还可以就给年轻人一次探秘机会。 到时候互联网发达了,再拎出来,让他出个名,彻底钉在耻辱柱上。 外出一起参加颁奖典礼的人员需要顾全大局,为团队团结着想。 国内的报纸们可不需要,而且,颁奖典礼已经结束,这会儿正是采访需要新热点的时候。 不止是国内,国外的很多媒体也想采访李稻花。 流量啊,谁不想要,李稻花去年闹的幺蛾子还历历在目,尤其是一些唱衰李稻花的国家。 李稻花去年刚闹一场,据理力争,逼的诺奖改了颁奖词,可是那又怎么样,今年诺奖换个人,再骂你,你们国家的作者不仅承认,还火上浇油。 看,你李稻花硬骨头有什么用,有的是软骨头配合我们,就问你什么心情。 李稻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统一都是,稍后她回国,会专门写一篇文章,她想说的话都在文章里。 这简直更好了,专门一篇文章,肯定就不是三两句话就打发的,李稻花太擅长打发人,他们自己采访可能都没有李稻花写文章来的真实。 柳美对于李稻花的这些话,无所谓,他是谁,诺奖得主,毫不客气地说,他跟李稻花算是平起平坐。 论资排辈,他年龄比李稻花大,也算是李稻花的长辈,她有什么资格对他指指点点。 再说,就她李稻花会指指点点,他柳美就不会登报回击了?打不了洋人,还打不了你李稻花? 李稻花回到家,非常快,东西都是早就准备好的,她只需要根据这些东西写一篇文章就行。 甚至回来的路上,文章要怎么写,她也已经构思好,就等着写成文字。 所有人都在等着李稻花的稿子,报纸都已经给李稻花留好版面,随时准备发出去。 他们想到了李稻花肯定会看不起柳美,肯定会骂柳美,拿到稿子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想的太简单。 李稻花每次都能给他们惊吓,即使有所准备,看到稿子,心里的想法就是,柳美完了,诺奖也救不了他。 或者说,成也诺奖,败也诺奖,之后除非他破釜沉舟,破罐破摔,直接移民,不然只要李稻花还在文坛一天,他柳美就永远是那个对照组。 稿子里,前半部分,李稻花很冷静,很清晰的,摆事实,讲道理,有图有真相。 柳美所谓的悲惨生活根本不存在,他的生活,不止比当地老百姓高出不知道多少个档次,就连同行的知青都比不上他潇洒。 就连现在全国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如他十年前的生活水平。 这时候不比后来,这时候的人是真苦过的啊,哪怕是现在过上好日子的时候,曾经那段经历,也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农民的生活,什么才叫苦日子。 他们可以审判过去的苦日子,但是他们不能接受,凭什么别人过的比他们好,还在这叫苦连天。 等到后半部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