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文护没想到竟然遭到达奚武的背刺,须知宜阳撤军的时候可是众将一致同意,却没想到达奚武对此只字不提,反而为独孤信私逃行为做出了背书。 然而他这里还没来得及斥问达奚武,另一旁的李弼也开口说道:“大司马行经弘农时,曾经传信与我相论此事,我亦认可大司马先行归国以定局势,却没想到本是持重之计,却遭小人横阻。幸在苍天未弃吾国,太原王力挽天倾,使我国运转危为安!” 等到李弼发言完毕,不要说宇文护更觉惊诧,就连李泰也大感意外。 他自知河洛战胜之后自己身上是有一层让人敬畏的大义,但也没想过能够单凭这一点就能慑服所有人,如果说潼关将士不敢将他力拒于外还在他的意料之中,那么达奚武和李弼这两个柱国先后表态示弱折服就有点出乎他的预料了。 须知独孤信弃军而走总是一个污点,这些人只要咬死这一点,那么接下来李泰追究战败责任的时候,只要还对独孤信的哀荣体面稍有顾及,那么对他们多多少少也要网开一面。 可现在他们却主动放弃这一点,选择为独孤信遮掩,尤其李弼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并没有太大的责任,如今却将姿态放的这么低,就不免让李泰有些想不通。 这让他不解的缘由,大概率还在关中局势上。由于潼关这里的消息封锁,他现在对关中局势的了解还只限于韩雄等人之前的汇报,最新的情况仍然未知。 略作沉吟后,他便又沉声说道:“丧师失土,公等皆难辞其咎!我临危受命、暂掌军机,自大司徒以下,众皆夺职待审、归朝具闻,你等可有异议?” 虽然有些信息缺失,但却并不妨碍他先确立一个最大的主动权,掌握对包括李弼在内的所有人的追责权。 “大冢宰本就遗命太原王执掌中外诸军事,大王既有裁断,末将决无异议!” 这一次又是李弼率先发声,态度甚至都有些急切,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职权被剥夺,仿佛是想要赶紧确定某些事情。 第0941章 大王英明 李泰见状后先是微微皱眉,但旋即便又舒展开来。 他隐约能够猜到,李弼大概是想确立一个他受命于宇文泰的传承渊源,从而将原本中外府的一些人事传统保留下来。 不过李泰本来也从不否认和排斥他受宇文泰的提携这一层渊源,包括这一次先是出兵河洛而后再转向潼关。他甚至都不打算宣告这一次宇文泰的东征是错误的决定,因为毕竟还有他反败为胜,只有宇文护等人违背宇文泰的安排、擅自放弃宜阳才引发中外府师旅一系列的溃败。 因为一则李泰河洛大胜本身就让他的声誉威望再创新高,并不需要再踩贬摧毁宇文泰来标立自我权威。二则如果要否定宇文泰东征决策的正确性,那就需要对宇文泰的势力和影响进行一个非常深入的清算和拔除。 关西政权可以说是宇文泰一手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可谓是渗透在了方方面面,如果李泰要跟宇文泰完全划清界限,那就要进行上上下下的大换血。可是如今关西刚刚经历了这么大的军事挫败,还能不能承受更加深刻的政治动荡和清洗? 如果承认宇文泰的东征是失败的,对于刚刚遭受挫败的关西府兵士气也是一大打击,而且想要恢复起来也尤其的困难。 尽管他也营救回来许多的府兵子弟,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关西儿郎死在这一次的征事中,必然会令其亲友悲痛至极。结果伤心未已,朝廷却告诉他们这一场征事本身就是错误的,是不应该发动的,那会直接让他们对整个府兵体系都产生质疑和不信任! 许多人看李泰来到关西这一路崛起的经历,都觉得实在是太顺遂丝滑了。 但李泰其实心里很清楚,他看似顺遂的崛起过程,包含着一次次的审时度势、一次次的把握机会,尤其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绝对不贸然进行一些策略性的冒险,发动什么能力之外的挑战。 对时代脉络有着深刻的认知,对每一次机会都能把握利用,确保自己一直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然后还有着自知之明,如果还一步一坎、步步危机,那也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当然他也不能做到算无遗策、面面俱到,尤其是在后三国这种动荡频频的环境中,人心如同鬼蜮,大凡稍具志力之人,对利益的攫取,对规则的践踏,全都是没有底线的。因人心私欲滋生出来的变数总是让人始料未及,哪怕穷极智力也难以提防所有。 就比如这一次他率军北上驰援,从独孤信出逃到宜阳溃败、以及关中种种纷乱,便都是他所不能预料的。 但是好在他仍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仍然有能力收拾残局,比如此番在潼关直接被将士们开门纳入,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他魅力惊人? 哪怕并不是他,换了另外一个人,率军在河洛浴血奋战、力挽狂澜,将潼关关前的敌军引退并加以击溃,并且招聚解救出大量的亡散将士、乡亲儿郎,潼关将士们又有什么理由将其拒之门外? 接下来,随着李泰对关中局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