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其他题材 > 汴京市井发家日常 > 汴京市井发家日常 第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汴京市井发家日常 第4节(1 / 2)

(' 馒头就是后世包子,有菜馅有肉馅,灌浆也好理解,灌汤包么。

眼下的灌汤包,蟹黄作馅居多,且非是贵人吃不起。曾经就有大官宴请同僚吃蟹黄汤包,最后费了一千三百贯钱。

旁人都还在踌躇的时候,最先上前问价的是个穿绮罗的商人,不差钱的主儿:“你这里头是蟹肉的?”

虞蘅笑着摇摇头,“是豕肉馅馒头。”

她可没打算只做贵人生意,那不是一般人能成的。

前期打听这片区域的居民构成,多是和她一样从外地来的商贩,也有些暂居邸店的士子,别小瞧这些人生活俭朴,实则这才是她们这种小摊小店的消费主力军,购买力不亚于后世主妇。

一笼里头六枚,纯豕肉的十五文,包了整只虾的十八文。

说贵么,就还好。

那商人听见豕肉时皱了下眉,但还是各要了一笼,据了张桌子坐下。

有几人便站在稍远些,观望他吃着如何。

虞蘅任他们观望。

她对自个捏包子手艺还是有些自信的,也经过了阿盼的盖章认证。不过这孩子瞧见吃食便走不动道,许是从前压抑得狠了,虞蘅便也不忍心拘着她。

初来汴京那天,刚下船就听见几十步外的馒头摊主拖长音喊:“灌浆——馒头——新蒸的暄软馒头——”

有人买了灌浆,一咬开,肉汤汁子顺着那人嘴角流下来,阿盼登时便看直了眼。

虞蘅哭笑不得,这是捡了个吃货回来。

回想起那天那人吃的灌汤包子,她却不认为有多好。

厚厚的皮,几乎一点包子褶都不见,哪里会好吃?

大抵北方人的天赋技能都点在了面食上,虞蘅这辈子虽然生在水乡,上辈子却是实打实的北人,学了一手做点心的手艺,包子馒头更是统统不在话下,第一次尝试做灌汤包,简直大成功。

小小一枚,皮薄得透光,用筷子拎起,汤汁就在里面晃荡,需得戳破个口子小心去嘬,才不至于被烫麻了舌根。

做出来让阿盼这丫头先尝尝,四五种馅儿,每样一屉,全进了她肚子,哪个都叫好。

叫她干试菜的活儿是干不成了,还得自己来,又请左邻右舍尝尝,趁此机会熟络熟络。

最后拍板了两样经典口味,虞蘅与肉市、鱼市的商贩谈好进价,总算定下一切章程。

磨蹭间,第一笼馒头出炉了,缕缕香气从蒸笼边缘溢了出来,把众人钓得几次咽口水。

周围什么食摊子没有?浓酽的羊肉汤饼、鲜美的鸡汤底小馉饳、焖炉灰堆里扒拉出来皮脆肉紧的燠鸭……难为她这平白无奇的馒头香得诱人。

那边商人有些坐不住了,催了一回,虞蘅脆生答着“来了!”连笼屉一块端上桌,揭开笼盖,热气蒸蒸冒三尺。

客人伸长了脖子向前探看,嗬!这馒头包得俏式。

烫面皮子,竟小到一口一个,每个收口处皱褶都工工整整的。五六个围成一圈,挤挤挨挨,蒸笼里还垫了松针,难怪方才肉香气里又掺了丝清香。

凭这样的卖相和心思,已没人会说贵,只是不知味道如何。

包子皮儿塌塌的,客人夹起一枚,已觉得不对,忙用嘴去接,却还是晚了。

包子皮骤然破裂,滚烫的热汤顺着喷到桌上,一塌糊涂。

客人也是个爱吃的,方才舌头已然碰着了那汪汤,虽烫得不轻,也着实鲜美。眼下昂贵的衣料沾了油星,第一反应竟是对着那滚落的包子顿足,直呼哎呀可惜。

人们借此瞧见了那丸大的肉馅,肉馅紧实,里头夹着些橙红虾仁,肉眼可见的用料扎实。

虞蘅一边拧了热巾子来,将桌板擦净,又给他补上一个,提醒道:“客人拿匙盛着吃罢。”

其实吃这种汤多皮薄的包子,乐趣便在于抓住那收口处的褶皱,猛然往上一提,趁包子还没反应过来时,吮吸里面的汤汁。

取食时要眼明手快,切忌犹犹豫豫。

然这经验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为了减少浪费,虞蘅只能帮他们开外挂。

客人吸取了先前的经验教训,先用竹箸挑破个口子,吹一口气,待温度略散一散,便可吮汤吃肉。

豕肉嫩,虾仁脆,面皮细软,还有点葱姜味道解腻,桌上有摊主自家熬的辣子蘸水,在里头滚上一圈,更是说不出的滋味。

客人吃着吃着,不时点头,怎么现在才吃上这般好吃的豕肉馒头!

见他吃得好,那些人也不再犹豫:

“我要一屉豕肉的!”“我与前头那人一样!”

王侍郎家的小郎君本只是出门散心,见一处摊子前挤挤挨挨,不免起了好奇,便打发身边的小厮前去查看:“卖的什么,你去瞧瞧。”

仆从应声而去,心里却对这些市井玩意儿有些不屑。家小郎君正是爱凑热闹年纪,精致细点吃惯了,偶尔也会对外头这些粗粝小食起兴。

这倒无伤大雅,毕竟就连官家都还惦记宫外头饮食呢。

这仆大模大样地挤进人堆,被他推开的人群怒目横去——却见他身后是乘车的贵人。

便只好敢怒不敢言。

仆从看了眼摊子,见只是不起眼的馒头,态度更加随意:

“赶紧将你这儿吃食每样都给我包上些。”

却没等到应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