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低温来得没有任何征兆,更会带来保暖衣物、供热装备等等物资的紧缺,以及交通事故。
想想也是,常年踩人字拖的南方城市,也不会想着入冬,给自己的车更换雪地胎,懂不懂零上二十度的冬天是什么含金量。
可整个北半球突然进入的低温,连赤道都受到了影响,更别说南方城市了。
普通车胎在结冰和雪面被压实的地方,滑的都不敢开,油门要是踩下去,人和车会立刻失控飞出去,刹车也只能让车慢慢划,导致路上全是交通事故带来的堵塞。
更别提孩子、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因为降温生病的,摔倒骨折的,塞满了医院。
冬季全国大降温的时候,蛋壳车其实在东北。
可能是因为大冬天,还留在老家的东北人更少了,加上原本冬天就冷,零下五十多度的温度,没有南方那些往年都在零下,今年突然掉到零下三十多度,导致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过冬,临时加装地暖也来不及,根本没法出门的对比明显。
但这个温度,第一次把蛋壳车也冻结了,尤其是入夜之后温度更低,稍有不慎,车就陷在雪窝里面了。
在蛋壳车改装之前,禾一欣和阿年也不敢继续睡车里了,深怕第二天没醒过来。
禾一欣已经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每天二十小时休眠,基本上只有三餐是和阿年一起吃的。
但入冬之后,她还是老老实实把休眠时间减少到八小时,没办法,这个温度太低了,禾一欣担心阿年自己应付不过来。
说不上低温和酷暑哪个危害更大,但对于公共设施来说,这种极端天气真的都很烦人。
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很多管道埋设、线路设计的论上温度极限,就会带来管道炸裂、线路失灵等问题。
所有的公共设施,想要达到便捷、灵活的效果,那必然有很多人力在背后维护和默默付出的。
但极低温导致很多地区断电,连高铁有些都不敢跑,最后是铁路局翻出来最原始的内燃机车头,拿来应急,慢是慢了很多,可能走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才算是缓解了一部分的交通堵塞压力。
而且,交通被阻的问题,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严重。
这都2034年了,人们已经习惯快递隔日达,同城一小时内配送的生活,很多地方甚至开始功能化,专注某一个产业的发展,完全放弃农业耕种或蔬果生产,反正这些只要物流联通就可以完成。
甚至这都不是华夏某个地区的特点,而是整个华夏,乃至整个蓝星的现代化特征。
讲究效率,讲究配合,各地区分工合作,各有所长,然后进行连接和融合。
这是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乃至蓝星的历史再往前的人们,都无法想象的事情,把农林牧渔这些生存模块专业化,让工业、服务业有着更充足的支撑和空间,吃不饱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了长辈们说给孩子听的一件过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