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虚拟网游 > 长安街444号[无限] > 第271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71章(1 / 2)

<h1>第271章</h1>

姜央觉得万灵偃说得对,接下来一定会触底反弹,出现震惊他们的事情。

那能是什么?

姜央喃喃道:“上古神话就那么多,能够称得上是我们接下来遇到的困难的……”

说着,姜央不确定地问:“是大雨、洪水和女娲补天?”

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天捅了个窟窿,于是天降大雨,大雨又引发了洪水。于是女娲炼就五色补天石,堵上了天上的洞口。

但是……

姜央一脸懵逼:“我们现在没有共工啊。”

万灵偃若有所思,在一旁补充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背景是炎黄二帝消灭了蚩尤后,共工不服黄帝的统治,于是在颛顼即位期间和颛顼争天下,最终失败,撞不周山而亡……是这样吗?”

赵庭燎难得捧场:“对,我记得也是这样。”

夜色凉如水,风吹过树梢,带来轻微的沙沙声。姜央低下眉,口中却说道:“这个说法是有的,但实际上,这两个故事没有关联。”

姜央抬起头,看见的是赵庭燎在月光下好奇的表情以及万灵偃依旧隐藏在阴影中看不清的轮廓。

姜央忽然笑了一下,才说道:“‘女娲补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本来是两个故事。但因为在‘女娲补天’这个故事中,‘天为什么会破裂’这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因此,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中开始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导致了‘天塌’来解释‘女娲补天’中‘天为什么会破裂’这个问题,‘女娲补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两个故事才逐渐融为一体的。”

顿了顿,姜央才说道:“也就是说,‘女娲补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地,女娲和共工之间相隔了很远。”

说着,姜央调出了一块虚拟屏幕,在上面写下了一个名字:

【黄帝】

姜央指着空中的“黄帝”二字说道:“我们可以以黄帝为分界线,黄帝之前是原始时期,从黄帝开始,华夏历史开始有了‘帝王’的概念。”

紧接着,姜央在【黄帝】的上面写下了【伏羲】【女娲】【神农】,在【黄帝】之下写下了【颛顼】【共工】。

【黄帝】二字如同一道天堑,隔开了【女娲】和【共工】。

第244章

姜央指着虚拟屏幕上的【黄帝】说道:“在神话故事中, 几乎可以以【黄帝】为分界线,黄帝以前,神话主要以与自然的斗争为主, 譬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伏羲衍八卦、神农尝百草、燧人取火、仓颉造字等。”

“而在黄帝之后,神话就开始向着‘权力’过渡——譬如涿鹿之战是炎黄二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 刑天断首是他对黄帝的对抗,共工触天是他在和颛顼争位之后的不满……”

说着, 姜央做了一个总结:“所以我才说,中国的神话体系以黄帝为分界点, 在他之前, 人类生存困难,最大的敌人是天地间的自然灾害。在他之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逐渐超过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这绝对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段的事。”

赵庭燎听的有点懵:“为什么……”

他有点不能理解:“就不能是人类一边和自然灾害作斗争, 一边和其他人类作斗争吗?”

姜央沉默了一会儿, 才想明白应该怎么和赵庭燎解释这个问题:“你说的……理论上来讲是对的,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上,人类和自然的斗争与人类自身的斗争都是一直穿插存在的,不存在只有一个的道理。”

“但是……神话吧, 你懂的, 神话只是对一段时间内意识形态的描述……它代表的不是全部的历史情况,却能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

“黄帝之前,人类的神话大多在描述人与自然的斗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地广人稀……人类最大的资产还不是土地……资源足够,人类不需要和其他的人类争夺资源, 因此人类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恶劣的天气。”

“但是在黄帝之后,人口数量增加, 自然资源逐渐不够分了,因此人与人之间就出现了冲突,部落和部落之间就出现了战争与兼并。”

“所以我才说,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间段……你能理解吧?”

赵庭燎理解了,他点了点头,说:“也就是说,我们在接下来遇到的那个麻烦,是天灾,对吧?”

这个想法简直太跳跃了,但姜央却恨不得给赵庭燎竖起一个大拇指:“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姜央的目光幽幽地看向不远处刚刚住进木屋的大河部落的原始人,口中说道:“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部落之间是没必要进行兼并与战争的,因为没有必要。”

每个部落都不富裕,但自然的馈赠很富裕。饿了就去打猎,冷了就去编织,去自然处寻找能让人活下去的资源远比去其他的部落里抢夺其他部落的资源更有性价比。

所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