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要麽是祖辈父辈留下的基业要麽是自家寒窗苦读打拼出来的前程,想给子孙後代留下更多的东西有错吗?
希望子孙过上好日子是人之常情,可为了保住後代的富贵丧心病狂的搜刮百姓肯定不行。
骂吧骂吧,好日子还在後头呢。
苏景殊唯恐天下不乱,只想让朝堂上打的更激烈些。
以前总担心当官的都去争权夺利了政务没人管,在官场上待久了就会发现不管什麽时候那些爱争权夺利的都不会对政务放心,而真正在基层办实事的官员也不会被上头的神仙打架影响到。
就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基层办实事的官员没犯事儿即便被牵连也顶多是换个差点的地方继续当官,在哪儿干活都是干活,在贫困地区做出成绩还更有成就感。
只要他不在京城,朝堂打架就打不到他。
京城是权力中心,从地方到中央是高升,从中央到地方是贬谪,只要他自己不觉得去地方是处罚,远走西北就不是罚。
谁说去西北不能建功立业?绥州已经第不知道多少次进入战备状态,那麽大个西夏是摆设吗?
感谢官家,感谢太子殿下,感谢狄大元帅,感谢老王,感谢那些骂他的人。
立功领赏的机会近在咫尺,不冲不是大宋人。
胡宗愈:……
这就是他的妙计?
有这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妙计吗?
苏大人振振有词,“什麽叫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只要我不觉得被伤着,这法子就是只伤敌不伤我的绝妙之计。”
官家和老王都在,推行新法的时候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留在京城和那群自欺欺人的家夥打嘴仗对他有什麽好处?没好处,纯纯浪费时间。
去西北就不一样了,那儿有大把的空间供他施展拳脚。
军中苦文臣掌兵久矣,狄大元帅在西北那麽多年没少受气,手底下的监军一个接一个的换,换了那麽多年也没换出一个顺手的,可见不光朝中排斥武将,军中也非常排斥文臣。
奈何文臣有法子打压武将,武将却没法子和文臣过不去,东西南北那麽多军队,能干脆利落换监军的也就只有一个狄大元帅。
不是别的军中不想换,而是他们换不了。
虽然他也是文臣,但是他有狄大元帅撑腰,开局肯定不会像别的文臣那麽难。
王韶月前得了新差遣离开京城,和他的新差遣差不多,王子纯是管勾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估计这会儿已经抵达秦州,他现在去永兴军路正好能围观那家夥在河湟一带的大动作。
运气好的话估计还能蹭点军功。
西北这几年肯定会打起来,而且一旦打起来没个三五年结束不了,等他三五年後再回京城,那些狗叫的家夥还在不在官场上都难说。
总结:这时候离开京城有益无害,离开京城去西北更是好到顶呱呱。
胡宗愈磨了磨牙,“你去西北是高兴了,我怎麽办?”
司农寺的活儿越来越多,公文能堆的屋里站不住脚,干活的主力军走了留下的活儿谁来干?
别说朝廷会派新的同判过来,和新同僚磨合不需要时间吗?
再说了,他苏子安一走,接下来接受新法推广的八成就是曾子宣和邓文约,这俩人他哪个都处不来。
吕惠卿和邓绾相看两厌,曾布什麽态度他暂时还没看出来,主要是没见那人闲下来过,连聊天套话的机会都没有。
司农寺衙门大换血,他上哪儿找苏小弟这种能干活还能陪他唠嗑的同僚呜呜呜呜呜?
苏景殊:……
所以到底是舍不得他这个人还是舍不得他的能干活还能唠嗑?
胡宗愈顿了一下,僵硬的转移话题,“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走了司农寺的活儿怎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