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第627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627章(2 / 2)

或者说,当年和范文正公一同到西北重建防御体系的文臣对西军大小将领都有知遇之恩。

朝廷重视对西军将领的培养,隔几年就让他们将家中适龄子弟送去国子监学习。

说是看重,其实也是一种防备。

从小教导他们忠君爱国,长大到战场上才不容易有二心。

就是吧,武将家庭里出来的少年郎大多不喜欢四书五经,让他们去国子监学习比揍他们一顿还痛苦,就算家里千叮咛万嘱咐说学文比学武有前途也没用。

朝廷有重开武举的想法,正经读书考科举他们没那个天赋,武举的文化课努力一下还是有可能的。

不管文举武举都是科举,以前他们被瞧不起他们认了,今後他们走武举路子出来的武将再被瞧不起就不礼貌了。

西北汉人番人混居,各州官府也会开设义学教导番人四书五经,只是学的没那麽深。

要是朝廷重开武举,西北各州的义学立刻就能改头换面变成武学。

虽然他们都觉得文臣只会纸上谈兵,但是不能否认文臣中有部分指挥战事的水平很不错,就算是纸上谈兵也是有文化的象征,让家里的小崽子们多读几本书肯定没坏处。

别说什麽十几二十岁开始学太晚,他当年也是二十多岁还被压着读书,他都能学那群皮猴子为什麽不能学?

武将们在家苦口婆心劝小辈们想带兵也能先考个进士再以文臣的身份带兵,小辈们听到後只想让家里的老子自己先考个进士再回来带兵。

进士那麽难考,寒窗苦读的读书人都有那麽多考不上的,他们哪儿有那个本事?

谁行谁上,反正他们不行。

老一辈的将领被家里的皮猴子们气的不轻,奈何读书这种事情强迫不来,学不会就是学不会,硬逼着他们学最终学出来也是不伦不类。

就算朝廷要重开武举,那些皮猴子的文化水平连武举的文化考试都考不过也是白搭。

好在虽然文臣看不起武将,民间却尤其推崇军功,实在不想读书的话能专心学带兵打仗也行。

问题是,哪儿有那麽多天生的将才?连最基础的兵书都不肯学,上战场真的不是去送死?

不求他们考进士,至少在朝中文臣骂他们的时候能听懂这是在骂他们。

当晚姚兕回营,听狄元帅说已经成功把他家混小子塞到苏机宜身边後激动不已,直接就压着儿子过来拜师。

武将没前途,能走文臣的路子再好不过。

秦凤路经略司的苗授少入国子监跟随胡瑗胡先生学习,因为学的好被被补授为国子生,虽然现在依旧是武将,但是因着胡先生的颜面以及国子监的资历升迁速度比寻常武将快的多。

还有种家的种建中,那小子前几年以父祖功勳得补三班奉职,还拜了个进士为师,前不久还考了个试摇身一变成了文臣。

他们知道种家祖上本就出过大儒,大儒的後代读书有天赋很正常,可种家连着两代几十个儿郎都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猛将,怎麽忽然又返祖了?

提起这个姚古就来气,说好的一起混日子,你小子怎麽还偷偷学习?

西军将领经常轮换驻地,各家的同龄小辈也经常在一起玩,本来大家都一起上房揭瓦,这时候冒出来个考试考出来的文臣显得他们其他人很像傻子。

姚兕之前觉得种家那小子拜文人为师是在胡闹,现在才知道那是有先见之明。

他们苏机宜不光是进士,还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这些天相处下来感觉很好,不迂腐也没瞧不起武将,还是狄大元帅给家里的虎崽子提前预定好的啓蒙先生。

这还等什麽?不抢不是人!

苏景殊:???

那什麽,姚将军你清醒点儿!种建中拜张载为师的时候张载还没考中进士!

科举名次证明不了什麽,能名传後世的大家就算不考科举也能有所作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