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129章(2 / 2)

作为将领,对战事敏锐的人,能够提前预判一些事情,还是很正常的,只是去病这孩子说这平宁是后世之人,陛下也这样说了,他便也信一信,只是他心中还是有些犹疑的。

毕竟有些荒谬。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现在听了息禾这样说,心中的秤逐渐倾斜。

息禾摸了摸鼻子,尴尬道:“陛下,臣这不是觉得一时间难以铺开,先用科举制过度之后,再跟您提议嘛。”

刘彻转身看向常融:“选岗进行考试竞聘,你记下来,到时候去朝堂商议此事的可行性。”

常融赶紧道:“诺。”

刘彻又看向息禾:“还有吗?”

息禾哀叹,这简直就是想要将她榨干啊。

她整理好情绪,又将遴选与官员的提拔,大致说了一下。

“再后世的政治方面,大大抵就是这样的了。”

刘彻现在也才三十多岁,脑子还算正常,倒是没有去纠结传统的家国天下到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

一千八百多年后,实在是太过久远。

国家治理,自然会总结前人的教训,进行规避,这便是史书的目的。

他长叹一口气:“那其他方面呢?”

政治、文化、科技……政治方面的演变已经说了,那便再说文化方面吧。

息禾对古代文化方面其实不是特别的了解,毕竟她读书是学的是理科,等读了大学,学的也是理工专业,对于古代文化,最为了解的,便是诗词歌赋。

她想了想,回答道:“陛下,在一千八百年的时间里,华夏文明也出现了很多的诗词歌赋,想来这些最能反应每个朝代的特点。”

想要名流千古,除了被史官记载在史书中,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写书立传。

好的文章,就会流传下来,即便人死了几百年了,文章也能被后人记住,这便是文人的最崇高的理想。

就连刘彻,也极爱辞赋。

而当初他便是看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将其招入朝中为官。

他闻言,极为感兴趣:“哦,你来说说。”

息禾回道:“诺。”

她想了想,整理了腹稿,说道:“除了政治,诗词歌赋也在不断的变化。”

“高祖写的《大风歌》,直抒胸臆,广为流传。”项羽的《垓下歌》,带有英雄落幕的悲壮色彩,也被流传了下来,他是战败者,而如今是汉朝,因此息禾便没有说。

刘彻听息禾提到高祖的《大风歌》,不由念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

这毕竟是他祖宗,刘彻道:“高祖之能,孤亦望其项背。”

其实刘彻写过不少辞赋,息禾能记住的,便只有《李夫人赋》和《秋风辞》。

比起他的政治才能,他的辞赋并不算惊艳。

息禾便没提。

她继续道:“这时,诗歌还带有着秦时色彩。”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汉时,出现了一个大辞赋家,便是司马相如。还是陛下您因为看过他的《子虚赋》,欣赏他的才华,将他召入朝中为官的呢。”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后来的姊妹篇《上林赋》,也标志汉赋的完全成熟。司马相如也成为了大赋的奠基人,在汉文学史上留下深厚的一笔,被后人称为大辞赋家。”

刘彻点头:“相如写赋的确是令人惊艳。”

息禾赶紧拍了怕马屁:“那还是陛下您慧眼识珠,欣赏水平高,仅凭一首《子虚赋》就能看出他的辞赋水平之厉害。”

“咳咳。”刘彻摆手,“还好还好。”

他还是因为《子虚赋》中极力铺扬了汉王朝的强盛,词藻华丽。而姊妹篇中的《上林赋》更是描绘了上林苑壮美的景色,以及声势浩大的狩猎场景。

两首赋是在夸他的国家繁荣强盛,作为帝王那是相当的舒坦。

不过说他有鉴赏水平,那也是应该的,作为天子,也不是谁写一首赋赞扬他,都能被他召入朝中为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