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那个宗祠不得了,始建于清朝,有两百多年历史。”
“拆下这根房梁,发现是居然是黄花梨百年老料。”
“遇到这种好事我怎么可能放过,直接就拿下了。”
王景行问道:“捡漏?”
“哪那么多捡漏,常乐人还是很厉害的,房梁才拆下来,不少人就认出是黄花梨,很快在他们村子里传开了,要不然我也不会知道这事。”
“我是按照市价买的。那时候海黄价格还没那么夸张,但这根房梁足够他们翻建整个祠堂还有剩。”
王景行问道:“买了就这样放十几年?没有想过打个家具什么的?”
王振江摇摇头:“这和羊脂白玉的籽料一样,没有好的创意和雕刻大师,就不要轻易下手。”
“这种老料差不多绝迹了,千年树龄的大料,自然风干百年,木质已经非常稳定,不裂不开,抗潮性也强,只会越放越值钱。”
王景行心想,能藏得这么好的画,一定不简单。
回头要是把这根房梁锯开做家具,里面的画肯定就毁了。
但王景行又不能告诉王振江木头里面藏有东西。
没道理一看到木头就知道里面会藏东西。
稍微犹豫了一下,王景行决定把这根海黄老料弄到手,看看里面藏着什么宝贝。
拿出手机,调出前几天在钱文墨那拍的照片,问王振江:“老哥,我看你我手机里这个明代黄花梨独板大架几案和你那两张官帽椅搭不搭?”
“咦?这可是好东西。还真能组成一套。”
王景行:“这是明晚期黄花梨独板大架几案,通体都是海南黄花梨,长3.2米,高87厘米。”
“我拿着个几案换你这根老料怎么样?”
王振江仔细看了一下:“没有开玩笑?那你可是吃亏?有这么好的几案,你要这根老料干嘛?”
王景行说道:“我一个朋友在找这种老料,这根就很符合她的要求。”
“你这个根黄花梨长4.6米,直径超过50公分,至少是千年树龄,还是百年老料,按市场价算,不会比这个几案便宜。”
听王景行这么说,王振江也不矫情:“可以,拉过来我看看,没问题就换,刚好和我的官帽椅组套。”
“行,我马上叫人送过来。”
王景行和王振江商量好,马上到旁边给钱文墨打电话。
“钱老,把银行卡号发给我,你那个海黄几案我要了。”
“你人都不过来?”
“我上次不是看过了嘛,把定位发给你,派人马上送过来。”
挂掉电话,发了定位。
给银行专属客服打电话,2800万转给钱文墨。
接着把红木馆参观完,送几案的车也到了。
钱文墨让店里的伙计带着四个工人,开着一辆依维柯过来,把几案运了过来。
指挥工人把拆开的几案搬到红木馆二楼。
重新拼装起来。
王振江仔细鉴定完,说道:“正宗海黄,千年老树的料子。”
“整个案面的板材用的是一棵树的芯材制作,面板和边框一木连做,全部是同一棵树的木料,而且工艺精湛,包浆温润,总体保存还算比较好。”
“就是面板上有几道刮痕,但影响不大。”
看王振江的表情,王景行就知道稳了:“老哥,那咱们就换吧?”
王振江:“可以,几案就放这里了,房梁你搬走吧。”
王景行对领头的工人说道:“师傅,麻烦你们帮我把这根木料,还有那些酒搬上车运到夫子庙古玩街,你看看多少钱?”
那人走过去,推了推房梁,纹丝不动,想了想说道:“这得好几百斤啊,反正也是顺路回去,给我们一人200,算你800块好了。”
王景行:“行,开始搬吧。”
四人带着麻绳,费了老大劲把房梁搬上车厢。
4.85米长的车厢刚好能装下。
然后把酒也搬上货车。
王振江觉得占了王景行便宜,还跑回酒窖又用小推车装了几箱好酒给王景行。
“老弟,以后喝酒找我。”
王景行:“好的,谢谢老哥。”
这次过来知道要喝酒,徐卫民和董建川都叫了司机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