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纸张的年代感以外,帖后纸上面密密麻麻的题跋和钤印也是最有力的证明。
帖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南宋贾似道、元代张宴、明代项元汴和清乾隆皇帝等 6 人的题跋。
宋徽宗赵佶题跋称赞:“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认为李白的书法与他的诗歌一样卓越,这评价非常高。
而清乾隆在隔水题跋中写道:“观其笔气豪逸,非他人所能赝托,张晏以下诸跋,亦皆可据其为青莲遗墨不妄耳”。
给出了真品的鉴定。
钤印有南宋赵孟坚的“子固”“彝斋”和贾似道的“秋壑图书”印。
元代张宴的“端本家传”印,明代项元汴的 “墨林项季子章”“香严居士” 和清乾隆 “乾隆御笔”“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等众多钤印。
密密麻麻,非常壮观。
已知现存李白的真迹只有一幅,是《上阳台帖》。
总共 25 个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王景行马上打开手机,上网搜索《上阳台帖》。
他仔细对比落款的“太白”二字。
“太”的点与“白”上点并排斜下。
“白”的两横化作两点并排斜上,与上两点呼应。
字迹磊落,意态万千,气势飘逸,两个“太白”风格完全一致。
王景行又仔细查了半天资料,没有发现《乘兴帖》被乾隆作为陪葬品的记录。
不过一旦这幅作品曝光,必将引起收藏界和文化界的巨大轰动。
王景行心里清楚,那可能会给他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
这幅画注定只能锁到保险柜中。
除此之外,就是顾恺之的《谢安像》。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画家,被誉为“画绝、才绝、痴绝”。
他的线描技法独特,被称为“春蚕吐丝描” 或 “高古游丝描”。
线条紧劲连绵,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衣纹和情感。
特别是对人物神情和精神的状态,堪称一绝。
最著名的的就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除此之外,他还画了《司马宣王像》《夏禹治水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等。
全都形神兼备。
顾恺之的真迹目前已无存世。
《女史箴图》是唐代摹本,且残缺不全。
《洛神赋图》是宋代摹本。
国内公开最早的绢本画是隋代画家展子虔唯一的传世作品《游春图》。
王景行这幅《谢安像》是顾恺之目前唯一存世的作品。
也是最早的绢本画。
一想到这个,王景行就手心冒冷汗。
第304章 低调一点
王景行的收藏版图里,字画一直都是比较弱的。
有了这批国宝级字画之后,这个版块也补上了。
问题就是这些字画都太过珍贵,基本不能公开。
其他的珠宝、瓷器、金器之类的,按类型摆放就行。
反正很有经验。
不过他还是特意找了《爱月轩笔记》。
对照看看有没有在笔记中明确记录是慈禧陪葬品的珍宝。
比如九龙宝剑。
另外一类是有虽然没有唯一性,但比较特别的珍宝,比如十八尊蚌佛。
这十八尊蚌佛,制作工艺相当独特。
是用铅或锡金属制成小型佛像,放入珍珠贝的贝壳内,经过几年,在珍珠液的不断包裹下,形成了珍珠光闪烁的佛像。
虽说它们没有特定标记,可在《爱月轩笔记》里有明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