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些精品展品,王景行对蔡东岳的收藏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这些藏品与他自己仓库中的顶级绝品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在民间收藏中,已经是非常难得的珍品了。
就说蔡东岳凭什么开博物馆,看来还是有点东西的。
突然,王景行看到展柜有一块很特别的金牌。
金牌大概有20厘米长,15厘米宽,纯金打造。
正面刻有“大顺”二字。
王景行看到大顺俩个字,一下想到李自成,便问蔡东岳:“蔡老,这块金牌是什么?李自成的大顺?”
蔡东岳点点头:“没错,这是一块非常罕见的大顺进军图金牌。”
说着拿出金牌,递给王景行:“据说是李自成亲自督造的。”
王景行接过金牌,正面除了“大顺”两个字,还刻有铭文 “解民倒悬,伟业千秋”几个字。
背面以浅浮雕技法刻着一位身着战甲、手持长枪的武将形象,策马挥剑,英姿飒爽,周围以火焰纹饰烘托其豪迈气势。
身后是排列整齐的军队,展现其南征北战历程。
王景行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金牌,而且还和大名鼎鼎的李自成有关,顿时来了兴趣。
仔细一看,王景行发现这块金牌并不是一整块金块打造,底部边缘处有一道极为隐蔽的焊接痕迹,更像个两片金片焊接起来的。
焊接处宽度不足半毫米,如果不是王景行眼神特别锐利,几乎难以察觉。
这很不正常。
王景行心中一动,透视进去,果然发现不正常。
金牌内部居然夹着一张非常薄的金片,上面隐隐有字迹。
王景行推断,应该是工匠先将金牌整体铸造成型,之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的金片小心嵌入缝隙之中。
嵌入后,采用金属焊接工艺,沿着缝隙边缘,以极其微量的同材质黄金进行焊接。
这种高超的焊接工艺使得焊缝与金牌表面完美融合,肉眼根本无法分辨。
焊接完成后,又对金牌表面进行打磨、做旧处理,让金牌浑然一体。
第348章 金杯换金牌
王景行不动声色地抬起头,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微笑,对蔡东岳说道:“蔡老,我对这块金牌真的是非常感兴趣。您看这样行不行,我想拿我店里的一件明代御用金杯和您换。”
王景行的库房里光明清皇帝御用的金杯和金爵就有十几个之多。
他选出的这个金杯,是其中最小且最不值钱的一个。
对王景行来说,这件金杯没什么特殊的收藏价值,所以之前就拿到金石阁准备出售。
说着,王景行拿出手机,在相册中熟练地调出金杯的照片,然后递给蔡东岳看。
“蔡老,您看看,就是这个金杯。”
杯高约十厘米,口径八厘米,整体造型规整大气,线条流畅自然。
杯身以足赤纯金打造,质地醇厚,散发着柔和而高贵的金色光芒。
杯口沿处,精心雕琢着一圈细密的回纹,线条圆润饱满,首尾相连,连绵不绝。
杯身主体部分,运用了高超的錾刻工艺,錾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图。
不过,这件杯子也存在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没有款识。
在明代,御用金银器绝大多数都带有款识。
有些是用 “大明宣德年制”“万历年间御用” 等年号款。
也有一部分是标注制作机构,比如银作局、内府等机构款,通过这些款识可以了解到器物的制作来源。
还有少量金银器只标明器物成色重量的重量款。
只有极少数是没有款识的。
王景行家的库房里,各种款识的皇帝御用金器都有不少。
前些年港岛拍卖过一件两百多克的 “大明宣德年制” 款金爵杯,含佣金成交价高达 2.3 亿港元。
而他选出来的这件金杯,因为没有款识,杯子的尺寸也不算大,所以市场价格最多也就小几百万。
蔡东岳的这块金牌,虽然制作工艺相对比较粗糙,与那些精美的宫廷器物相比,显得有些简陋。
但因为它涉及李自成这一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
从市场价格来看,虽然目前不如王景行的御用龙凤呈祥金杯,但如果上拍,凭借李自成的影响力,估计价格也差不太远。
毕竟,李自成作为历史上掀起过巨大波澜的人物,与他相关的文物总是能吸引众多收藏家的目光,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在收藏界,与历史名人相关的文物,往往都备受关注,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
蔡东岳听到王景行的提议,不禁愣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