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晴用吸管吸了口秃黄油,眼睛忽然亮起来:“好鲜啊,这蟹黄怎么这么香?”
王景行往小汤包上淋了点镇江香醋,咬破面皮的瞬间,蟹汤混着醋香在口腔里炸开,蟹黄的颗粒感与面皮的柔软相得益彰。
正吃着,董建川忽然指着窗外笑:“你们看,对面银泰中心的‘中国尊’亮了,这现代高楼跟古代角楼同框,倒像是穿越了。”
此时的“中国尊”通体透亮,像一根直插云霄的水晶柱,与角楼的古朴形成鲜明对比。
章雪晴忽然想起杨梅竹斜街那套四合院的“新旧融合”设计,忍不住说:“就像孙洪鑫的玻璃幕墙四合院,老底子和新玩意儿搁一块儿,倒也和谐。”
正说着,服务员端来“万寿无疆蒸鲥鱼”。整条鲥鱼躺在描金大盘里,鱼鳞被蒸得透亮,如同一层银甲,鱼身上铺着金华火腿片、香笋片和江南冬菇。
王景行夹了一筷子鱼肉,连鳞带肉送入口中,鱼鳞的油脂香与鱼肉的鲜嫩瞬间交融,火腿的咸鲜和香笋的清甜层层递进,最后在舌尖留下一抹江南特有的清鲜。
“这鱼蒸得火候恰到好处,”他点评道,“多一分则老,少一分则生,跟宋徽宗的瘦金体似的,讲究个‘铁画银钩’的分寸感。”
董建川哈哈大笑:“你这比喻绝了,合着吃个鱼还能联想到书法。”
最后上的是豌豆黄。
四方的豌豆黄儿摆在青花瓷盘里,色如蜜蜡,表面用食用金箔勾勒出寿字纹。
章雪晴用叉子轻轻一压,豌豆黄立刻碎成细沙状,入口即化,甜而不腻,末了还能尝到一丝淡淡的薄荷香。
此时,餐厅里忽然响起丝竹声。
循声望去,只见两位身着汉服的乐师正坐在屏风后演奏古琴与琵琶,弹的是《春江花月夜》。
琴声如流水,琵琶声如珠落玉盘,与窗外的角楼夜景相得益彰。
王景行端起酒杯:“董哥,我们敬您,感谢陪我们来京城。”
董建川举起酒杯,笑道:“不要口头感谢,明天陪我去潘家园逛逛,帮我掌眼,看看能不能捡漏。”
王景行一口干掉:“没问题。”
第424章 小雅古玩城
王景行自己就是开古玩店的,自然知道潘家园的地摊区和大棚区不可能有什么贵重的古玩。
绝大多数只能算是工艺品,捡漏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所以王景行决定陪董建川去到潘家园商圈的小雅古玩城。
小雅古玩城定位比较高端,所售古玩的品质和档次相对较高,可以逛逛。
曾以 “甲骨铜纹镶楼体,清明上河图展卷” 闻名,是当年奥运商圈十大特色之一。
三人穿过旋转门,走进古玩城,才发现地下一层卖老地毯和古典家具,楼上按品类分区域,最顶层有拍卖厅和检测中心。
一楼大厅挑高八米,中央立着青铜饕餮纹方鼎,射灯勾勒出鼎身云雷纹的立体感。
中央展柜里,一尊冰种翡翠观音像静立其中,通透度近乎玻璃,观音衣褶处飘着几缕绿丝,宛如春水映着新叶。
董建川很喜欢翡翠,凑近细看。
王景行拽住他:“你看那观音底座,刻的是‘乾隆年制’,但翡翠抛光是现代机器工艺,老料新工,标价一千八百万,不碰为好。”
一楼二楼都是翡翠、宝石区域。
王景行逛了一遍,好东西还是有一些的,但价格有点夸张了。
左侧展柜中,一枚直径 3 厘米的翡翠扳指被单独陈列在聚光灯下。
扳指呈圆柱形,色如浓绿菠菜,质地细腻,对着光源转动,可见内部“絮状物”如云雾般流动,确实是天然 a 货翡翠。
标签注明为“清末武将旧藏”,估价380 万。
这要是在金石阁,标价肯定低于300万。
至于各种宝石,王景行家里一箱一箱的都是极品。
相比之下,这里展出的宝石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了。
董建川看着和田玉料子,朝王景行笑笑:“这还不如咱们自己矿里采出来的。”
家里有矿就是不一样,董建川之前看到翡翠或者和田玉,那可是好歹要研究一番的。
王景行也没什么兴致看这些:“董哥,我们直接去四楼。”
四楼往上是各种古玩,木雕、漆器、鹿角制品、文房四宝、绣品、铜器。
几家店逛过去,感觉也就一般般,没什么特别亮眼的东西。
走进一家店,店员目光在董建川手上的手串上停了停,热情招呼:“三位是看字画?小店刚收了一批海派画家的稿子,不妨进来瞧瞧。”
店内的灯光调得偏暖,墙上挂着几幅尺页,内容多是花鸟蔬果。
三人踱步进店,章雪晴跟在后面,忽然指着一幅泛黄的扇面:“这画的落款是‘冷庵’,是不是金城先生?”
那扇面画着秋江独钓,远山用花青淡淡扫过,近石则以焦墨勾勒,笔法苍劲中透着秀雅。
董建川凑近了看,扇面边缘的绫裱已经有些发脆。
题款旁钤着“金城私印”白文印,却总觉得哪里不对:“这墨色太浮了,不像百年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