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质细腻,多加入铅、锡调节硬度,呈橙黄或暗红色,采用失蜡法铸造,内壁光滑,跳刀痕浅淡。
乾隆时期工艺达到顶峰,炉体鎏金厚重,纹饰繁复,如象耳、狮耳炉的兽首立体感强。款识多为 “大清乾隆年制” 楷书或篆书,“德”字带横。
晚清至民国,工艺衰退,铜质粗劣,含杂质多,炉壁轻薄,砂眼密集,款识混乱,大量伪造宣德款,字体歪斜,笔画粘连。
章闿之再次仔细观察铜炉,说道:“宣德三年采用暹罗国进贡的风磨铜,经十二次精炼,据说铜质精纯如婴儿肌肤,呈栗壳色、藏经纸色等温润色泽。”
“炉体厚重,纹饰以缠枝莲、螭龙纹为主,錾刻精细如游丝毛雕。”
“宣德四年及以后,风磨铜逐渐耗尽,改用黄杂铜,铜色泛黄,质地较粗。”
“工艺虽延续前期标准,但炉体轻薄,砂眼增多,部分器物开始出现伊斯兰文装饰。”
“例如宣德五年款炉多刻‘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等长铭,字体兼有楷、篆。
“也有‘工部尚书敕赐炉宣德制’以及‘内神宫太监掌监事臣阮安督造’等官造款。”
章闿之指尖轻触炉身:“这件铜炉质感细腻,栗壳色包浆温润透亮,可以确定是宣德三年特有的“风磨铜”质地,其他任何铜炉都仿造不出这种质地。”
“缠枝莲纹以游丝毛雕技法錾刻,线条纤若发丝却刚劲流畅,炉耳螭龙纹栩栩如生。”
“再看炉底“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德”字心上无横,字体圆润饱满,笔道刚劲。”
“结合炉身冲耳高耸、耳孔椭圆、足部线条流畅等造型特征,与《宣德鼎彝谱》记载的早期标准器完全吻合,这无疑是宣德三年御制的真品宣德炉 。”
王景行内心惊喜,8件铜炉质量都是一样的,应该全是宣德三年的极品。
赚大了。
第454章 琥珀
从章闿之家吃完晚饭,回到秦淮别院,顺带还拐走了章雪晴。
俩人许久不见,小别胜新婚。
窝在沙发上,王景行把一个小锦盒递到章雪晴面前,眼中带着期待:“这次去东北有点久,送个东西给你。”
“不会又送我首饰吧?我都多到戴不过来了。”
“这个不一样,你打开看看。”
章雪晴好奇地打开锦盒。
灯光下,是一个雕着龙凤纹饰的八柱形暗红色吊坠。
吊坠的整体色泽是一种深邃内敛的棕红基调。
高抛光处理后的极致光润有一种凝脂、玉髓般的温润质感。
章雪晴初一看,还以为是一块暗色宝石。
但凑近一看却发现意外的惊喜。
“天啊!这里面……是只小虫子?”她惊呼,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叹。
“翅膀!连翅膀上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太神奇了!这像被时间凝固的水晶球……”
是一个宝石级别的琥珀吊坠,高度约3厘米,宽度约2厘米。
表面用传统浮雕与透雕技法结合,精工雕刻出“龙凤呈祥”的华美纹饰。
龙鳞细密有序,凤羽飘逸灵动,每一根线条都显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在棱柱边缘,那层原始煤皮被巧妙保留,更添一份历史的沧桑感。
这是王景行在东北的时候精心挑选的极品琥珀饰品。
我国宝石级琥珀主要产自辽省抚顺,是世界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
抚顺琥珀形成于约 5000 万年前的始新世早期,与煤伴生。
因独特的地质条件,这里的琥珀质地坚韧、色彩丰富。
涵盖金黄、蜜黄、棕红等多种色调,部分还蕴含昆虫、植物等包裹体,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备受国内外收藏界青睐。
随着煤矿资源逐渐枯竭,琥珀作为煤矿伴生资源,产量已大幅减少。
目前煤矿开采基本停止,琥珀原石仅通过少量矿井残留或矿区周边小规模挖掘获取,天然产量极低。
况且宝石级琥珀在天然琥珀中占比本就低,虫珀等特殊品类更是存量极少,市场长期供不应求。
再加上精品被大量消耗,存世的高品质原料和成品,尤其是虫珀雕刻件已如凤毛麟角。
精品虫珀裸石价格就高达上万元一克。
顶级雕刻件价格都是几万起步。
工艺越精、虫子越珍稀、材质越稀有、块度越大,价值几何级增长。
王景行买的这件琥珀是国营厂老工收藏级别的老件。
“八大锤”形制因为雕刻损耗太大,超过一半的原料都会被磨掉,只有最珍贵的料子才值得这样做,现在早已绝版。
这颗小小的琥珀,王景行花了28万才拿下。
“这血珀里是始新世的小昆虫蜉蝣,距今五千多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