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4章(1 / 2)

(' 沈新把背篓抱到前面,掀开上面的杂草,接着开口:

“我叫沈新,是沈溪村的,这里是早上刚采的一些药材,有白术、枳壳、黄精,保证新鲜,您看看品相怎么样?能不能收?”

大夫大概扫了一眼,上面的黄精没什么破损,可见采药之人手法老练,他又轻轻翻看了背篓下面,满意的点了点头,从柜子后面走了出来,开口道:

“药材看上去不错,可以收,你跟我去后面详谈。”

又朝后面喊了一声:

“小七,来前面看着点。”

后院隐隐约约传来一声“来了。”

黎大夫边说边带着沈新往里走,和一个青色衣衫,头梳双鬏的男孩擦身而过。

两刻钟后,黎大夫看完了所有药材,沉吟片刻,再次开口:

“你带来的药材品相完好,但没有炮制过,价格不会很高,枳壳十文一斤,黄精四十二文一斤,白术略贵些,一斤六十五文,你看如何?”

沈新在心里估摸了卖掉所有药材后赚的银子,算下来也有一两多,很不错了。

好些贫寒之家一年才能挣这么多,便点了点头。

“可以。”

得了肯定的回答,黎大夫便用杆秤开始称重。

“白术十斤,是六钱十五文,黄精十八斤,是七钱五十六文,枳壳三十斤,是三钱。”

“加起来一共一两六钱又七十一文,你算算是不是这个数?”

沈新心里默算了一遍,不过几瞬便开口:“没问题。”

“公子爽快,这就随我去前堂拿银子吧。”

路上黎大夫还问沈新:

“看你像是读书人,家里有人采药让你来代卖的吗?”

采药一般都是祖传的手艺,俗称采药人,药堂的药材大多都是采药人提供,沈新是生面孔,所以黎大夫才会问上一问。

沈新明白了黎大夫未尽的意思,解释道:

“以前读过书,有本书上写过一些药材的采取和炮制方法。”

“家里突逢变故,想着这也许是个养家法子,还想问问您这还收什么药材,炮制好的收不收?”

黎大夫闻言也不便深究,笑着开口:

“收,好的就收。”

“等会给你一张单子,上面都是药堂收的药材。”

沈新粗略扫了一眼单子,除了他今天卖的,还有半夏,丹参等几十种药材。

巳正左右,他揣着巨款出了药堂,第一件事就是买吃的填饱肚子,顺着西街往前走。

临街有不少铺子,尽头便是望江县唯一的一个码头,还有艘大船停靠在旁,不少工人在码头搬搬扛扛。

赶上饭点,临街不远处还有不少卖吃食的铺子。

沈新离远也闻到了香味,脚步更快了几分,有卖混沌的,卖面条的还有卖粥的,多种多样。

他在一家包子铺站定,没等开口,包子铺大娘就笑眯眯的开口:

“客官来两个包子不?刚出锅热乎的,素馅二文一个,肉馅三文一个。”

沈新看着指缝干净,衣衫也算干净的大娘,点了点头,“来两个,一个素一个肉的。”

包子有手掌大小,两个应该能顶一阵子。

沈新边吃边逛,思考着赚钱路子,卖药材只出不进,只是权宜之计,目前还得想几个赚快钱的路子,方便分家后好盖房子。

书里有写今年十二月份南江府以会阳县为首的四个县遇到了特大的雪灾,冻死了不少人,还引发一场骚乱。

虽然没写往望江县在不在里面,但无论被波及还是身在其中的人,今年冬天都不会好过。

分家后建个带火炕的房子,还可以研究研究如何烧制木炭,买足够的棉花做冬衣,还得屯粮。

如今是七月末,好在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可以准备。

事要一件件办,钱要一点点赚,等日子稍微平稳些,再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到码头时沈新吃完了两个包子。

码头上不少人在来来回回扛大包,应该是从船上卸货。

沈新想了想,扛大包这活正好和他异能对口,来县里一趟不如多赚点银子。

他扫了一圈,走向看管打包的管事,沈新笑着问道:

“管事您好,请问您这还招人吗?您看我行怎么样?”

管事狐疑的看了他一眼,有些质疑道:

“招是招,但一个大包至少一百五十斤,你这体格能行?”

沈新也知道现在的样子没什么说服力,直接单手拎起了手边的大包,开口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