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女性文学 > 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 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2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29节(1 / 2)

<h1>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29节</h1>

少年用力按住胃部,艰难地将视线挪开,嘴唇嗫嚅了一下,但拒绝的话还没说出口,烤饼已经被塞进了他的嘴里。

“吃吧。”玩家爽朗地说着,人已经在他旁边坐下,“能跟我说说这支曲子吗?你们好像都能听懂?”

少年迟疑片刻,伸手接住了烤饼,珍惜地用牙齿咬了一小块。

他一边咀嚼这来之不易的食物,一边小声作答,“我们这些人里,至少有一半是唐人,另一半也是说唐音、从唐俗的。”

玩家眨巴了一下眼睛,“唐人就都懂音律吗?”

少年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但是在西域,就算是不通音律的人,一定也听过《折柳》。”

“折柳送别!”一个玩家恍然大悟,“这是跟亲朋好友分别的时候唱的曲子啊!西域的唐人都是从关内迁来的,肯定都听过这首曲子,所以才那么流行,人尽皆知。”

“哦,我知道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少年双手捧着烤饼,默默打量着玩家们。

他们说话的语气很微妙,更像是在说别人的事,好像他们既不是唐人,也不在西域似的。

可是他们知道《折柳》,知道李白,还能如此自如、如此随意地引用诗句。

说话间,一支曲子已经结束了。

寂静之中,一种怅然的情绪在流民中间传递着。但是不等这种情绪凝聚酝酿,新的曲子已经响了起来。

玩家立刻扭头去看少年。

少年慌忙咽下口中的饼,“这次是《阳关》。”

“这个我知道,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你说,上一句是什么?”

“呃……”

“这首诗作者是谁?”

“呃……”连续卡壳的玩家不干了,“为什么突然就开始背诗了啊!”

“因为这是在大唐啊,你不觉得很应景吗?”

“那你来说,作者是谁?”

“呃……”该玩家一下子也卡壳了,“等等,答案刚刚还在我的脑子里的,怎么一下子又忘记了?你让我想想……”

少年听着他们的争论,将头埋在膝上,很轻很轻地笑了起来。

这个龟兹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却又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可爱。

……

最终玩家们还是没争论出一个结果,大概是觉得丢脸,他们很快就放弃了这个话题,转而讨论起这笛声是从哪里来的,讨论着讨论着,就决定去找吹笛的人,然后一溜烟儿跑了。

少年目送几人远去,将最后一口饼塞进了嘴里。

一抬头,就对上了各处投来的、窥视的视线。少年一边嚼着饼子,一边狠狠地瞪回去。

这就是流民的生活,如果刚才没有趁那些人在的时候迅速将食物吃完,现在就该有人扑上来抢了。

窥探的视线陆续消失,少年这才再次抬起头来,看向城楼上。从这个角度什么都看不到,但他知道,吹笛子的人就在那里。

《阳关三叠》之后,又是《凉州词》。

听着听熟悉的旋律,少年不自觉地小声跟着唱了起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啊……

在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大唐正值开元盛世,虽然边塞多苦,虽然悲壮苍凉,可是荒凉里又夹杂着壮阔,哀怨中又掺入了希望。

到了现在,就连玉门关内的河西之地也尽数被吐蕃攻占,龟兹成为了真正孤悬塞外的“孤城”,大唐的春风,的确是再也吹不到玉门关了,更遑论距离玉门关尚有三千里之遥的龟兹城?

身在西域的人,再听到这支曲子的心情,已经不是哀怨,而是绝望。

少年甚至已经听到流民之中有人正低声饮泣。

他的心中也不由生出了无尽的酸涩,眼眶不知不觉变得湿润了。

其实他那么年轻,既没有见过大唐,也没有见过玉门关,可是对于这个地方,他心中却怀着一种无比复杂而又沉郁的感情,让他想到它,就不能不为之一哭。

正哭得不能自已时,耳畔的曲调忽然又是一变。

这一次的曲子苍茫辽阔,再不见一丝消沉。曲子吹了一遍,又一遍。第二遍时,周遭忽然响起了沙哑的歌声,不是一个两个人在低声跟唱,而是许多人齐声合唱,使得这歌声雄浑至极,简直有一种能撼动人心的力量。

哭泣的少年不由得抬起头来,有些愕然、但立刻又觉得似乎不需要惊讶,因为正在歌唱的不是别人,正是驻守在附近的唐兵。

——不是那些年轻的、嘻嘻哈哈的、给人感觉很奇怪的唐兵,而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沉默而坚毅的,一直默默守在后面的老兵。也不只是在校场这里驻守的,还有其他地方的,说不定整个龟兹城的老兵都在齐声唱着这首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壮阔的歌声飘荡在龟兹城上空,似要与天边的微光相融,再撕破云层,让无尽光明倾泄而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