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女性文学 > 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 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34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344节(2 / 2)

譬如今天这场议事,在几人看来,也只不过是走个过场,其实没什么好商量的。

雁来这个回鹘可汗已经是事实,连回鹘各部都已经被她摆平,大唐这边不过是补一个程序罢了。

答应,那雁来就仍是大唐的忠臣,回鹘则不仅名义上是大唐的属国,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被纳入朝廷的管辖范围之内,派遣官员管理。

不答应……这个选项根本都不会出现在他们脑海里。

即便上溯到贞观时期,对回纥六府七州采取的也是羁縻自治的策略,如果真的能做到深入治理,那就是能并肩甚至超越太宗的功绩。虽说功劳都是雁来的,但既然以朝廷的名义去做,那就还是大唐的。

至于雁来的势力扩张可能带来的影响,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也不差这一次。

所以他们真正要商量的,是怎么把这件事办得体面一些,在道义和法理上确定朝廷的主导地位,而又不会引起天兵的不满。

要两者兼得,实在并不容易。

但不管怎么说,皇帝能打起精神来,作为侍奉他的臣子,至少压力总会小一些。

虽然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自己想错了。皇帝并没有变成几年前的他,已经发生的事、已经造成的改变,是不会消失的,所以皇帝一开口,就又是那个阴晴莫测、让群臣难以招架的皇帝。

他指着地图上属于回鹘的那一大片地方,问道,“诸位先生以为,趁此机会在回鹘设置郡县,将之纳入我大唐治下,可行否?”

要不是还记得这是在什么地方,自己又是什么身份,几位宰相简直想回答他:这事你问错人了,我们说了也不算啊!

好家伙,他们还在发愁如何将朝廷那四处漏风的面子给糊一糊,让它勉强能看,皇帝却是连里子都想要。

这时几人才意识到,皇帝重新燃起斗志,恐怕并不是好事。

当下这个局势,他要斗谁?他能斗谁?

这段时间皇帝虽然阴阳怪气、情绪莫测,甚至在对待官员、勋戚和藩镇时更加雷厉风行,但在天兵的事情上,却有种认命了的摆烂,只要宰相们的提议过得去,他就全都照准。

现在怎么又回到了刚接触天兵的时候,跃跃欲试想跟对方碰一碰?

李吉甫心里最苦。

因为他从头到尾经历了李纯的种种变化,好不容易跟皇帝磨合好了,形成了一定的默契,一转眼李纯又倒退回去了。

虽然心里想骂人,但面上还是要绷住的。

不知道李纯发什么疯,但是他应付不了的场面,总有人能应付,李吉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甩锅,“郭常侍奏折中也提到想要进京述职,兹事体大,陛下不如召她入京,详细商议?”

有本事你去当着她的面提。

反正大战之后,主将入京述职,其实也是惯例了。

本来是为了嘉奖将领,拉近君臣之间的距离,后来逐渐变成了皇家防范武将坐大的手段——趁这个机会,或是调换去一个地方去任职,或是直接把人留在长安,自然就能切断他们跟旧部的关系。

安史之乱后,藩镇几乎不再入京朝觐,就是防着这个。

但雁来显然不是一般的藩镇,李纯敢宣召,她肯定就敢来。

果然,即便是此刻踌躇满志,觉得“我又行了”的李纯,也暂时不想面对雁来,于是连忙道,“征战辛苦,何况回鹘那边想来也有很多事务等着处理,离不得人。朕便想着,不如朝廷先商量出各大致的章程,再告知她。”

大概李纯自己也知道这个想法很不靠谱,商量出章程容易,要让雁来和天兵认可难,这件事想撇开她们是不可能的。

所以停顿片刻,他还是道,“安西军不是派了使者过来吗?就让使者代她觐见吧。”

几位宰相交换了一个视线,都觉得这样也不错。

总之皇帝有什么都冲着天兵去,别为难他们就对了。

只有李吉甫心下暗暗纳罕,皇帝那副斗志还真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的有心想做点什么。

但这种想法他又不是没有过,甚至也实践过,然而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再多的计谋和手腕也发挥不出来。在接二连三受了打击、折了面子之后,李纯才选择了躺平摆烂。

都是这一年多之内发生的事,总不至于现在就忘了教训吧?

这也太古怪了。

……

其实李纯平时连天兵的使者也不见,都是让政事堂和枢密院转达自己的意思。

上回还是为了要不要授予雁来幽州节度使的职位,见了郝主任,顺便被告知了世家豪族私底下挖墙脚的事。

所以这回来的还是郝主任。

——过来送奏折的当然不是她,但玩家就是这点方便,在知道皇帝要见人之后,立刻就换了她过来。

朝廷这边也没有意见。

虽说任何一个天兵应该都有办法将消息转达给雁来,但既然是代表她来跟朝廷谈判,那自然要派出身份足以匹配这份责任的人。

郝主任作为雁来幕僚团的总负责人,身上挂的是安西大都护府司马的职位。

虽然是纯粹的文职,品阶也略低于主管西域地方事务的长史唐一,但她是一直跟在雁来身边出谋划策、协调工作的,自然也是最能代表雁来对外的态度。

所以就算是当着皇帝的面,她说话也很不客气。

得知皇帝和宰相对册封雁来为回鹘可汗这一条有异议,便立刻道,“大唐可以送公主去和亲,却不愿册封公主之女为可汗吗?”

尽管李纯对于和亲是持反对态度的,从元和三年咸安公主病逝,到元和十五年李纯暴卒,十二年间确实没有提过和亲回鹘的事,但是听到这话,他脸上还是火辣辣的。

毕竟上一个送公主和亲的,就是他曾经一度很崇敬、视之为榜样的祖父德宗。

而那个被送去和亲的公主,就是雁来的母亲。

公主和亲,不管说得多好听,深究起来都是耻辱:不就是国家不够富裕、军队不够强大,不想打仗,才用和亲这种方式来安抚拉拢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