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昨天那位翰林学士其实还犯了一个错,提前将朝廷还没有发布的任命告知了当事人。虽然他现在已经在京兆府的大牢里了,但这事还是要强调一下的。
雁来将剩下的翰林学士和秘阁学士都叫过来开了个短会。
开完会,李绛又问道,“殿下,翰林学士缺了人,需得尽快补上才好。”
原本的翰林学士,虽然也是定期值班,但任务不算繁重,不满员也没关系,反正皇帝用得顺手的也就是两三个人。但是现在他们每天都忙得很,少一个人的影响可是很大的。
雁来想想也是,五个人连值班时间都不好排,便问,“可有举荐的人选?”
李绛默默递上一份名单。
雁来看了一眼,放下了,“我考虑一下。”
李绛一看就知道她是不满意,便也没有催促。
雁来正琢磨这件事,就听说了一个好消息。
李贺他们那一批元和三年前往西域的官员,今年都回长安来过年了。
这么一说,她倒是想起来了,“李贺他们的任期是不是快满了?”
“是的。”
按照大唐的规定,京官是两年一转迁,外官是三年。不过通常来说,也不会严格到一天都不能少。像李贺他们这批人,当时是三月份出京的,等过完年就算是满三年了,可以直接调职。
当然了,工作交接还是要做的,另外家人行李也要搬取,因此过完年他们还是要回去一趟的,然后才会去新的衙门就任。
雁来直接将李贺抓去填了翰林院的空缺。
雁来满意了,但翰林院最后那位没什么名气的学士,却是有些惴惴不安,忍不住找到李绛,询问自己是不是应该主动辞官。
他们都很清楚,之前雁来留下了四位翰林学士,并不是对他们满意,只是不想无端黜落朝廷官员,但她迟早都会用更合自己心意的新人替换掉他们。
只是本来不会这么快,但谁能料到会有人犯蠢呢?连累得他也跟着不安生,不敢再继续占着这个位置。
李绛让他不必多想,不过私底下还是对雁来说了这事。
雁来想也不想地道,“让他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要东想西想。”
李绛笑了起来,“臣也是这么说的。”
只要能顺着这位殿下的规矩来,她就是个厚道人。
要是让那些因为天兵的存在而苦不堪言的人知道李绛的想法,一定会觉得他疯了,但李绛是真的这么想。
他现在每个月的谏纸都用不完了。
眼看该见的人都已经见得差不多,雁来本以为年前应该不会再有什么事了,没想到尚黎谢紧赶慢赶,居然真的在新年之前,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长安。
这就不是小事了。
毕竟他代表的不仅是他自己,还有吐蕃在西川的五个节度。
所以雁来得第一时间接见,收下他献上人口图册等物,如此,松州等五个吐蕃节度才算是真正回归了大唐。
第261章 一个个都是合格的、会自动自觉替她做事的工具人了。
尚黎谢一开始其实也没那么急。
但这一路走过来,越是深入大唐境内,他就越是能够感受到两国之间的差距。
总说吐蕃人在他们从大唐的夺取的地盘上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但吐蕃本土的情况其实也没有好多少。
吐蕃是个战斗民族,从立国开始,就在不断向外征战、扩张,一开始是青藏高原的其他部落,然后是周边国家,尼泊尔、印度、中亚诸国、西域诸国……
至于与大唐之间的百年国战,就更不用提了。
战争需要消耗大量人口和物资。
虽然打赢了就能掠夺战败方的人口和物资进行补充,而且吐蕃军队作战,也习惯让其他部落的士兵充当先锋,能够最大限度保存核心力量、降低损耗,但打了这么多年,吐蕃也已经有些打不起了。
不过据尚黎谢所知,大唐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毕竟大唐虽然面积广阔、土地丰饶,可是内斗也更厉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尾大不掉,大部分资源、土地和人口都脱离了朝廷的掌控,干弱枝强、忧患重重。
所以最近这些年来,双方都在“真的打不起了要不直接讲和吧”和“对面好像快完蛋了要不再坚持一下”这两种状态之间反复横跳。
打又打不起,和又不甘心。
这才是两国始终僵持,一边互派使者,一边又小冲突不断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尚黎谢才会跑到边境来。
天兵的到来,打破了原本的平衡与僵持,但尚黎谢一直都只是从别人口中听说天兵的厉害,对于他们究竟给大唐带来了多少改变,他并没有概念。
直到这些变化都展露在他眼前。
成都城里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尚黎谢可以理解,毕竟这里本来就是大唐数得着的富庶之地,土地肥沃、商贸繁盛,就算数经战乱,也能迅速恢复元气。
松州城里有不少好东西,都是从这边走私过去的。
但路上经过的那些小村庄,人们身上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小孩子在房前屋后追逐玩闹,屋顶上炊烟袅袅,大人们在院子里忙着缝缝补补、修整家具……日子并不清闲,大部分人依旧在为生活操心,却能给人一种生动的、蓬勃的、向上的感觉。
这是尚黎谢从来没见到过的,他印象里的底层百姓,不论哪一国、不论哪一族,似乎都是愁苦的、麻木的、疲惫的,只是生存就耗尽了他们全部的力量。
现在这种印象被打破了。
不是一个地方如此,而是所有、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