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节(2 / 2)

政治中心也随之北异,这种南北差异才得到缓解。

到了清康熙年间,废除南北榜施行按省分配名额制度,才算解决了地域差异问题。

这项制度被执行了数百年,直到二十一世纪的高考,都还在使用。

前世很多人喷名额分配制度,他们不知道的是,真取消了分配名额,偏远地区的人更没机会读重点大学。

可以说,名额分配是用来保护偏远地区学子的最后一道防线。

除非有一天人类能做到消除贫困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平均。

否则分配名额就无法取消,也不能取消。

当朱元璋提出要重启科举,陈景恪第一想到的就是这件事情。

朱元璋确实被震惊到了,内阁制他只是觉得陈景恪有才能,但也仅此而已。

灵光一现的时候谁都有,且内阁制怎么看都像是在四辅官制度上完善得来。

科举制不一样。

陈景恪先将古今选官制度,进行了梳理和剖析,这说明他懂史,还是非常懂的那种。

然后根据已有的制度,预见到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还提出了解决办法。

从历史上总结经验教训谁都会,可举一反三预见问题,就是很罕见的能力了。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才是推动国家进步的核心。

陈景恪能不能有大成就还不好说,但至少他有这方面的潜力。

这样的人才竟然出现在自己身边,还是太孙的伴读,实在是一件好事啊。

不过他并未忘记正事,又问道:“你说科举会造成一个恶果,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说,方才他还觉得陈景恪太过夸张,现在则只有重视。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揭晓答案,而是问道:“陛下,若您是读书人,考中进士做了官,会如何对待家中亲人?”

朱元璋想都没想,脱口而出道:“自然是帮他们购置土地田产,让他们安居乐业。”

陈景恪继续问道:“天下的土地是有数的,尤其是良田更少,谁肯卖?”

朱元璋有些不明白他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但还是回道:“总会有遇到困难活不下去的人卖……”

越说他的声音就越小,到最后更是闭口不言,脸色却变得阴沉起来。

他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巧取豪夺。

陈景恪也不再拐弯抹角,直言道:“讲究一点的,问活不下去的人买。可反过来说,为何会有人活不下去?”

“不讲究的,直接巧取豪夺,受害者更多。”

朱元璋寒声道:“那就杀,咱组建锦衣卫就是为了对付他们,发现一个咱就杀一个。”

“咱倒要看看,是他们的脖子硬,还是咱的刀利。”

陈景恪摇摇头,叹道:“最可怕的不是他们贪腐,而是会形成一个笼罩全国的士绅集团啊。”

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中举他的家族就会成为当地大户,族人就可进入衙门成为吏员。”

“这些吏员家中有人有钱,朝中又有官员庇护,必然会处在要害位置。”

“且官是流动的,三五年一届,吏可以做一辈子,可以传给子孙。”

“如此这般……就会形成一个士绅家族。”

“现在是国朝之初,士绅数量稀少。百年之后呢?士绅将会遍布天下各地。”

“他们会以同窗、师生、姻亲、乡土等关系结党,将全国的士绅串联成一张大网。”

“当他们变成了利益共同体的时候,就会形成大势……”

“朝廷可以将一县的士绅屠戮一空,却拿天下士绅无可奈何。”

陈景恪缓缓将大明后期最大的顽疾,详细的讲给了出来。

朱元璋自然能听的出,这种推测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脸上再无一丝轻松之意。

听到气愤处,他再次出声道:“杀一县解决不了问题,那咱就将天下的士绅全杀了。”

陈景恪摇摇头:“您有这个勇气和能力,后世子孙呢?且乱世可用重典,但不能一直用重典吧?”

朱元璋不满的瞪了他一眼,却并未反驳。

事实上他比谁都清楚,杀只能暂缓矛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现在他开屠刀,是因为天下初建人心不稳,制度也不健全。

需要靠杀来立威,来解决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