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恪反过来安慰她,不用紧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说的只是一个参考,大差不差就行了。
马秀英虽然嘴上答应,但依然严格按照他的吩咐去做。
陈景恪也就没有再劝,对方是谁,马皇后,岂会因为这点小事给自己搞出心理问题。
就在第五天,陈景恪又去了一次叶府,为叶云流做复诊。
叶兑的态度非常亲切,虽未到大门口迎接,但也迎到了大堂门口。
这已经是很隆重的迎接方式了。
只看他的态度,陈景恪就知道叶云流的病情有所好转,心中也松了口气。
有效就好,若是无效,他也束手无策了。
叶云流的状况看起来不错,面色已经和常人差不多,胃口也有所恢复。
就是还有点轻微便秘,不过已经不影响排便。
陈景恪为其做了一番检查,得出结论:
再有七天左右即可康复,然后再服药三天稳固一下就可以了。
叶兑彻底放下心来,再次表示了感谢,并赠给他一本亲手书写的《易经注》做谢礼。
这就相当于是将自己对《易经》的理解,也全部赠送给了陈景恪。
可谓是非常厚重的谢礼了,陈景恪再三推辞才不得不接下来。
之后三人闲聊了一会儿。
陈景恪得到了两个消息:
其一,叶云流身体已经无碍,叶兑也终于有心思做别的事情,这两日大本堂就可以开课了。
其二,叶云流也会去大本堂读书,同去的还有好几名公卿子弟。
不过这些人只能算是太孙同窗,不算伴读。
这两个消息都是意料中的事情,所以他并未感到惊讶。
倒是叶云流,问了他很多问题。
小朋友对救命恩人既感激又好奇,实在是他的经历确实挺传奇的。
陈景恪还是很擅长和小朋友打交道的,没聊几句就获得了叶云流的好感。
这小子也不知道是大病初愈还是本性就是如此,文文弱弱的。
说话也慢里斯条,书卷气很重。
和朱雄英刚好相反,那位太孙可是相当活泼的。
聊了一会儿,他就很识趣的起身告辞。
叶兑略微挽留,就让叶云流代为送客。
回到皇宫,陈景恪先是向朱元璋汇报了情况。
朱元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他不用担心,大本堂想去就去,没人会说什么。
同时还暗示了一句,好好辅佐太孙,不用担心外面的事情。
陈景恪心下一喜,自己太孙伴读这个身份,终于稳了。
谢恩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叶兑赠送的《易经注》翻看了几页。
确实非常精妙,果然不愧是最拿手的学问。
第二天叶兑入宫谢恩,并和朱元璋说了大本堂开课问题。
等他离开,朱元璋就命人通知所有学员,三日后正式上课。
陈景恪一开始还疑惑为何要三日后,没必要这么拖拖拉拉的吧?
大本堂从决定重开到现在,都过去大半个月了。
难道还要挑选个黄道吉日不成?
两日后他才知道原因。
六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在正式奉天殿册封嫡长孙朱雄英为皇太孙。
册封仪式非常隆重,规格完全参照洪武元年朱标的册封大典。
若非儿子的仪式不好超过父亲,规模还要比朱标时期还要大。
就在当天,文武百官齐聚,还有受邀观礼的各国使节、僧道、耄耋老人等。
奉天殿铜炉丹鼎点燃檀香,烟雾缭绕犹如九天宫阙。
三通鼓声之后,百官入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