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4节(2 / 2)

陈景恪‘嘿嘿’憨笑一声,连忙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决策者发行此种钱币的初衷,才是最重要的。”

朱标有些疑惑,什么意思?这和决策者的初衷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毕竟执政时间更久,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赞同的道:

“言之有理,因人成事,决策者的初衷决定了后续政策以及施行手段。”

“蜀汉发行直百钱,是为了缓解钱荒造福于民,所以他们会想办法稳定直百钱的价格。”

“蔡京发行当十大钱是为了掠夺民财,所以他们不顾后果。”

朱标恍然大悟:“原来如因此,儿子受教了。”

陈景恪也颔首道:“陛下英明,若决策者思想不正,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害民的苛政。”

“蜀汉决策者们的初衷是好的,然后围绕这个初衷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有了直百钱通行天下。”

“刘巴懂钱,更懂民心。”

“他知道百姓并不在乎手中的钱是什么,真正在乎的是,这些钱能否从发行者手里换取物资。”

朱元璋父子俩都有些疑惑,不是听不懂说的什么,而是不理解这一点真的就这么重要?

“最初的钱是交易中自发形成的,所以选择了本身就具备价值的铜。”

“后来发行钱币的变成了国家,每一枚铜板里,都蕴含着国家信誉。”

“如果百姓拿着国家造的钱,却没有办法从官仓里换取一粒粮,这种钱就算是用黄金打造的,也没人用。”

“原因很简单,朝廷自己都不认可的钱,百姓就更不敢信任了。”

“如果百姓拿着钱,可以从官仓里兑换任何物资,那么就算这钱是一张纸,也照样能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恍然大悟,然后脸色就变得难看起来。

因为他只发行了宝钞,却不允许百姓用宝钞从官方兑换任何东西。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刘巴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发行直百钱之前,先一步建立了好几座仓库,堆满了各种物资。”

“规定百姓只要拿着直百钱,可以在任何时候,从官仓兑换等价的物资。”

“如此,直百钱迅速获得百姓的信任,通行蜀地。”

他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与之相反的是魏国和吴国,他们的操作,变相的帮助蜀国直百钱通行天下。”

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

魏国和吴国的操作?

朱元璋隐约猜到了一些,但还是忍不住想听听陈景恪的解说。

朱标则一直在思索,之前他并未关注过货币的事情。

虽然也能理解陈景恪的话,却并不是很透彻。

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完全明白。

陈景恪说的也有点兴奋了,毕竟对面可是朱元璋和朱标啊。

给他们上课,很难不激动。

更何况讲的又是他最擅长的方面——不是金融,而是三国史。

前世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对这段将星璀璨的历史最是喜欢,专门看过很多相关研究资料。

对这段历史了解颇深。

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人口分布、物价变化、经济结构等等,都有所了解。

如果穿越到三国时期,他觉得自己靠着这些资料,就能混的风生水起。

可惜,他穿越到了并不是很了解的明朝。

“吴国也闹钱荒,他们就弄出了一当五百、当一千甚至当五千的大钱。”

“然而因为准备不足,加上百业凋敝,这些大钱并不为百姓接受。”

“非但没能造福于民,反而加剧了百业的衰败。”

“蜀国直百钱也就在这时候流入,逐渐获得百姓的信任。”

“到了后来,蜀国钱币几乎将吴国本地钱币,挤兑的无法生存。”

前世考古曾发掘了十五座东吴墓葬,出土了大量钱币。

这些钱币里共有三国钱币四千枚,其中蜀国钱币三千九百枚,吴国本地钱币只有五十枚。

丧葬自古以来就是大事,陪葬的钱不可能是劣质品。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