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广安依然不敢相信,想他家学渊源,自幼学习算学四十余年。
自认为算学水平在大明当排在前列。
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竟然出自眼前这个少年之手。
那岂不是说,自己的算学还不如他?
周围几名户部的算学高手,也都是差不多的表情。
但邱广安没有直接质疑,而是道:“在下拜读此书,有许多疑惑,不知陈伴读可肯指点迷津。”
陈景恪知道考验来了:“指点不敢当,互相讨论。”
之后一群人就围了上来,拿着书上的内容请教起来。
陈景恪仔细为他们做了解答。
众人都是算学高手,自然是一点就通。
比如微积分,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就已经发明了割圆术,而割圆术就蕴含着微积分的思想。
眼前这些都是大明朝的算学高手,要不然也没资格到户部来管理账册。
所以他们学习微积分,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之前,他们之所以没有学会微积分,很大原因是陈景恪写的不够清楚。
关于统计学、数列、微积分这些东西,他都只是简单的讲了一下。
不是他想藏私,而是他并非专业人员,没能力独立编写一本高深的数学教材。
虽然已经尽可能的去写,依然不够明了。
当面解释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众人很快就摸到了门径。
而邱广安等人,对他也是心服口服。
第58章 唯儒独尊
算学向来是个小圈子,人数很少。
且应天府的算学高手,基本集中在国子监、工部和户部等衙门,相互之间联系很紧密。
所以没多久,太孙伴读陈景恪是个算学高手,就传遍了这个小圈子。
一开始大家还不信,他才多大,还要学医,哪有时间研究算学。
只是当看到那本算学书,亲眼见到同行轻松破解算学古籍上的难题,在震惊之余不得不接受了真相。
于是这些人就齐聚户部,一起向陈景恪请教学习。
陈景恪自然不会反对,心里还很高兴。
这些可都是大明算学精英,甚至可以说,大半精英都在这里了。
有他们一起研究,不说别的,至少能弄出一本算学教材来吧?
有了教材,以后就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算学人才。
而算学则是理科的基础,至关重要。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开始关注这些学生的能力和人品,最终选定了一个合适人选。
国子监算学博士程一民,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家中世代学习算学。
为人低调,做事很有章法,别的人都很信服他。
于是,在一天上课结束,陈景恪找到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邀请诸位前辈,一起编写一部属于大明的算学书籍,不知先生可愿牵头。”
写书?
程一民顿时就兴奋起来,著书立传可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岂能不愿意。
但马上又迟疑起来:“不瞒陈先生,小老儿倒是想赚这个虚名,奈何能力不足以服众啊。”
陈景恪拍了拍自己编写的算学书:“如果加上这本书呢。”
程一民不敢置信的道:“啊……这……这……这书是先生你的著作啊,我岂能……岂能……”
陈景恪笑道:“小子厚颜,当个挂名总编纂。先生当副总编纂,负责具体编写工作,如何?”
程一民什么话都没说,起身整理了一下仪表,郑重的向陈景恪行弟子礼:
“谢先生器重,此恩一民铭记于心。”
陈景恪坦然受了这一礼。
虽然程一民五十多岁,年龄足够当他爷爷了。
可学无先后达者为先,陈景恪愿意用自己编写的算学书,为他做背书,支持他当总编纂。
他行弟子礼是理所应当的。
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很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