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0节(2 / 2)

方孝孺终于开口:“谢陈伴读提醒,方孝孺必当为陛下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后,他抬头盯着陈景恪,沉声问道:“当日太孙在酒楼所言,是你教给他的吧?”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摇头道:“先祖开疆拓土的故事,是我讲给他听的。用这故事来反驳你,是太孙自己想到的。”

方孝孺露出释然之色:“太孙聪慧,实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

之前他还以为是叶兑给朱雄英讲的,听完陈景恪的这番话,才意识到不对。

叶兑是大儒,虽然不是迂腐之人,但也不会主动给太孙讲这些故事。

那些故事,更像是陈景恪讲的。

然后他就怀疑,朱雄英驳斥自己的那一番话,也是陈景恪教的。

这意味着太孙成了陈景恪的传话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如果真是这样,他拼死也要请求皇帝,废除陈景恪的太孙伴读职务。

还好,是太孙自己想到的。

然后他就觉得自己太敏感了,皇帝和太子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们岂会不知道。

陈景恪并不知道他方才想了什么,否则一定会吐槽。

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把他孙子变成傀儡,你可真敢想。

第77章 混乱的计官体系

陈景恪没有多呆,将要说的话说完,就告辞离开了。

接下来就看方孝孺自己去悟。

估摸着最迟《华夏简史》编完,他应该就会有所得。

到时候再根据他的情况,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而且这就是一步闲棋,成了收获巨大,不成就是浪费点口水的事情。

他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这就是穿越者先知先觉的好处。

从酒楼离开,发现时间已经临近中午,等他赶到国子监正是开饭的时候。

饭点去视察工作有点说不过去,于是他就转弯回到了家中。

冯氏也已经准备好午饭,见陈景恪回来,她又特意炒了一盘肥肉。

那肥肉厚厚一层,几乎看不到多少瘦的。

在前世这种肉很少有人碰,在古代这是最受欢迎的。

原因很简单,肚子里缺少油水,吃起来自然就香。

陈景恪也不能例外,前世看到就没胃口,这一世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吃过午饭,陈景恪歇了一会儿就起身前往国子监。

现在他时不时就能找机会回来一趟,陈远和冯氏都习惯了,不再和最初那样生离死别。

大街上的读书人明显少了许多,估计是科举临近,都在做最后的冲刺。

陈景恪不由得庆幸,还好自己走了另外一条路出仕,否则光科举就能将他逼疯了。

想到这里,再看向步履匆匆的士子们,他心情就更愉悦了。

来到国子监,就发现这里的学生,和外面的学子差不多,都在抓紧每一分时间学习。

偌大的院子里见不到几个人,偶尔碰到一个人,也是步履匆匆。

虽然他们可以靠恩荫出仕,但科举才是正途,恩荫出仕在提拔的时候是受到歧视的。

越往高处爬,这种歧视就越严重。

洪武年间这种歧视还不严重,可依然存在。

很多顶着前元进士头衔的官员,说话都硬气几分。

江浙派凭什么敢和淮西派争斗?

还不是仗着文化底蕴更深厚,很多都是前元官吏,拥有进士出身。

他们骨子里看不起靠功勋起家的淮西派,认为这群人不过是泥腿子,只懂得厮杀的货。

当然,也有朱元璋玩平衡的原因。

只是可惜,朱标和朱雄英的过早死亡,导致朱元璋大开屠刀,将淮西派杀了个干干净净。

顺带着以淮西为首的北方官员,也跟着一蹶不振。

江浙派为首的江南系独霸朝堂,最后弄出了南北榜案。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