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4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40节(1 / 2)

(' 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就来到大善殿。

里面的藏书其实并不多,大约也就三五千部的样子。

大多都是各种史书、应用类书籍。

比如《战国策》、《史记》、《太平寰宇记》、《熙宁使虏图抄》,以及各种兵书等等。

诗词歌赋、传奇小说之类的,反倒是非常少。

在其中一个房间,陈景恪看到了那副大明混一图。

比起前年看到的版本,这一幅多了许多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陆地部分,海洋方面的很少。

没办法,至少现在大明的重心还是在陆上,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

找到大善殿管事,让他取来相关书籍,两人就翻阅起来。

两人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朱雄英更关注海贸、海战这一块。

陈景恪更关注造船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拓展海洋空间,必须要有合适的船。

至少在现在,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

能造出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左右的大船。

并且拥有完整的造船工艺,从设计到施工,技术都非常成熟。

造船不是有技术就行,还要有材料。

造船需要的木材,是非常苛刻的,要求具备耐腐蚀、防水、稳定等特点。

这种木材基本都属于名贵木材,生长周期长。

前世网上就流传一个梗。

十八世纪,丹麦的舰队被英国给毁灭。

他们想要报仇,可是没材料造船怎么办?

只能自己种。

于是他们就种植了九万棵橡木,期待着成材后打造海军报仇雪恨。

结果一直等到二十一世纪,这批树才成材。

至于报仇的事情,早就成过眼云烟了。

虽然这个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也能看得出,材料是多么的重要。

而且这些树不是砍下来就能用,还要花至少两年时间阴干,然后才能用来造船。

中国突出一个地大物博,传承久远。

船木?有,种类还很多。

各种储备木料,也非常多。

历朝历代的皇室,都会储备大量木料。

主要是用来造宫殿的,但很多也能用来造船。

各大船厂储备的木材就更多了。

尤其是元朝,对海运是非常重视的,储备有大量的船木。

所以,大明想发展海洋,优势是非常大的。

但也有缺点,主要来自于船型上。

中国古代更重视陆地,造船首先是为了内河运输。

所以船型较宽,船底较平。

这种设计吃水浅,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载重量。

但在风浪大的海洋上,这些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吃水太浅,遇到风浪容易翻覆。

这也就导致,没办法在外海航行,只能在靠近陆地的内海走。

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就可以看出,走的基本都是内海航道。

只有在风浪较小的海域,才会走深海。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海战,白江口之战。

因为要进入深海区域,大唐直接给所有参战的将士加了一级军功。

不管最后有没有参与作战,只要出海了,全都给军功。

足见平底船出海的危险性有多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