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47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47节(2 / 2)

朱元璋说道:“咱知道开海的利大于弊,但此事急不来。”

“国内不安定下来,咱怎么放心开海,等过两年再说吧。”

徐达心中开始盘算起来,看这意思,陈景恪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海洋了,有必要提前布局啊。

既然谈起了开海,陈景恪就准备趁机多说几句:

“经营海洋,船才是根本,没有适合远航的大船,一切都是空谈。”

“但造船需要的时间特别长,一艘船从设计到建成,短辄数月,长辄一两年。”

“尤其是设计全新的船型,更是需要经年累月的试验。”

“朝廷可以从现在就布局造船,免得到时无船可用。”

徐达插话道:“大明能造出容纳千人的大船,应该能满足出海的需求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行倒是行,但大明造的多是平底船……海上风浪大,只能在近海行驶。”

“想要去远海,就要打造专门用于大海的海船。”

徐达一脸茫然,他对大海确实缺乏了解,对船就更不了解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你之前研究造船,设计了好几个新船型,都是海船对吧?”

陈景恪说道:“是,那些都是我对海船的一些设想。只是我也不懂造船,不知道是否可行。”

朱元璋当即就拍板道:“行不行试一试就知道了。”

“把你的设想交给山东、浙江和福建的造船厂,让他们去研究。”

大明虽然禁海,却并未停止造船。

朱元璋在浙江、福建等地,修建有船厂,用以造船备倭。

至于山东的船厂,是为了保护青州的晒盐场才设立的。

让这三家船厂负责研究,确实再合适不过。

陈景恪又趁机提出了一些其他建议,比如大量囤积木料,培养船工等等。

“一旦开海,以大明的体量,怕是需要上万艘海船才行。”

“朝廷占据先机,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光凭借造船,就能获取巨额利润。”

“如果计划顺利,朝廷甚至可以不花一分钱,就组建一支纵横四海的水师。”

既然都已经确定要开海,朱元璋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更何况造船确实是一门大生意,就说道:

“好,咱一并下旨,让船厂扩建,囤积木料。”

陈景恪又说道:“发展海贸,就需要足够强大的水师。”

“而一支水师从建设到形成战斗力,需要数年时间的训练才行。”

“我建议朝廷组建专门的水师衙门,从现在开始培训水师。”

“倭寇不是很猖獗吗,正好拿他们练手。”

“若是大明的水师,连倭寇都对付不了,也别想着出海了。”

这话有指桑骂槐的嫌疑,朱元璋鼻子都差点气歪了。

不过看在琉璃聘礼的份上,咱忍了。

“天德,五军都督府的职务调整一下,改前军都督府专司水师事务。”

“给咱打造出一支无敌水师来。”

“拿倭寇练手算什么出息,直接拿日本练手。”

这话这种陈景恪下怀,高兴的道:“还是陛下有魄力,是臣太小家子气了。”

“魏国公听到了吗,陛下说了,大明水师以灭亡日本为第一目标。”

徐达也听出来了,陈景恪这是对日本很有成见,欲灭之而后快。

作为盟友和长辈,他自然要支持。

不过作为军方一把手,他并未轻易表态,而是说道:

“想要操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实战是少不了的。”

“初期可以将倭寇作为目标,待有了一定战斗力,再对他国出手。”

“刚好可以趁此机会,了解一下日本国内的情况。”

朱元璋颔首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两年前就派人去打探日本的情况。”

“一年前传回一次消息,带回了去往那里的海图。”

“现在他们正详细了解当地情况,想来就快有新消息传回了。”

陈景恪有些意外,他还以为那些探子一直都没消息传回呢,没想到一年前就已经传回了海图。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