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86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86节(2 / 2)

当然,在百官看来,此举更多是让太孙观政,并不会做出什么改变。

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陛下和太子在为太孙铺路。

要知道,国子监掌管天下学政,礼部掌管科举,是培养后备人才的地方。

太孙统摄两衙门,可以更好的聚拢人才,为将来打基础。

如果放在别的朝代,他们肯定不会这么想。

那些皇帝防太子和防贼一样,怎么可能会让继承人掌管后备官吏选拔。

但大明朝不一样,任谁都能看得出来,皇帝和太子那真的是父慈子孝的典范。

皇帝生怕太子能力不够威望不足,天天给他加担子。

太孙的情况也类似,早早就开始崭露头角。

现在为太孙铺路虽然早了点,可也完全符合皇帝和太子的行事风格。

然后,就有很多官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好好表现。

此时入了太孙的眼,那就是潜邸旧臣,将来必获重用啊。

蓝玉等坚定的太孙党,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纷纷放话出去,谁敢阳奉阴违糊弄太孙,他们就和谁没完。

陈景恪却比一般人知道的更多,当他看到这条任命,就知道朱元璋妥协了。

都不用想就知道,定然是因为朱雄英。

在这种事情上,谁说话都不好使,只有朱雄英才能让朱元璋去冒险。

此时他无比庆幸,还好自己一开始就抓住了朱雄英。

这些年又悉心教导,让他成了材,现在总算是有了成果。

-----------------

朱雄英上任后并没有直接就大动干戈,而先花时间全面了解了三衙的运作模式。

这让一众文臣更是喜上心头。

这是太孙谦恭礼贤下士的表现啊,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君主。

之后朱雄英并未插手礼部和国子监的事务,而是先对鸿胪寺下了手。

他带人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宗藩规则。

说是宗藩规则,实际上就是外交准则。

在这里他将外国划分为两类五种。

第一类是藩属国,第一种是亲王藩属国,第二种是异姓藩属国。

第二类是没有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和势力。

一种是盟友,二种中立国,三种敌对国。

每一类国家的使节,在大明享受的待遇都是不同的。

但不管是哪一类使节,都不再拥有任何特权。

虽然朝廷律法上没有规定要优待番邦使节,但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类似的情况。

番邦使节就是拥有种种特权,很多蛮夷部落也是如此。

朱雄英将这些潜规则统统废除,将一切都摆到了台面上。

对此武将集团自然是支持的,我们在军事上打败了对手,结果人家的使节还要受优待,凭什么?

文官集团也同样是支持的。

很多人以为文官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卑躬屈膝。

事实上这是误解,儒家是最反对这种政策的。

不少大儒都曾公开抨击过这种情况。

遇到中原王朝强势,皇帝又比较务实的时期,外国使节就几乎没什么特权。

如果皇帝比较好大喜功,那就没办法了。

比如杨广,为了炫耀隋朝强盛,竟然要在迎接外国使节的道路两旁挂满丝绸。

遇到中原王朝虚弱的时候,比如宋朝……那是没办法。

即便是宋朝,也不缺乏强硬的文臣武将。

反过来说,为何中原王朝对待外国使节的差异如此巨大呢?

答案很简单,缺少相关的规章制度。

无法可依的情况,一切只能按照上面的意思来。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