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对票拟不满意,可以自己重新写。
而且内阁还没有执行权,皇帝批红之后,直接将命令下达给具体的衙门去执行。
然后朱瞻基整了个大活,给了内阁驳斥之权。
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批红之后,不再直接将命令下达给具体的衙门去执行。
而是先交给内阁学士,由内阁学士去传达命令。
如果内阁学士对皇帝的命令不满意,还可以驳回不执行。
这个权力可就太大了啊。
内阁正式从一个秘书机构,华丽的变成了大明的最高行政机关。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朱瞻基又玩了一个更骚的。
为了不耽误自己玩蛐蛐,他将批红权给了太监,也就是秉笔太监。
然后大明的政治制度,就向着奇葩的道路大步狂奔,拉都拉不回来。
朱标的身体情况,也同样不是很乐观。
他不可能和朱元璋一样高强度工作,那么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分给别人,就成了必然。
哪些权力可以分,又分给谁合适?
当然是将最繁琐的部分分出去。
还有比批改奏疏更繁琐的工作吗?
没了。
这也是他为何提议,将票拟权给内阁的原因。
现在,球来到了朱元璋脚下,他才拥有最终决定权。
朱元璋沉默许久,他自然不愿意将好不容易收回的权力分出去。
可他也知道,人力有时而穷。
指望子孙后代都和他一样勤政是不现实的。
所以,分拆权力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早。
不过考虑到朱标的身体状况,他也只能接受。
想到这里,他抬起头,看向陈景恪道:
“内阁是你提议创建的,你以为是否可以将票拟交给他们?”
第275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很棘手,怎么回答都不好。
所以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们分析讲解了中央权力的构成。
“……票拟可以看做参政议政之权,批红代表的是最终决策权,驳斥代表的其实是执行权。”
“以前丞相也拥有这样的权力……皇权与相权之争,争的就是这些东西。”
“陛下废除丞相制,将票拟、批红权尽归己身……”
“虽然没有对驳斥权做出具体规定,但实际上这个权力下移到了六部等具体的衙门。”
“各衙门是执行机关,他们拿到陛下的最终决定,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可行。”
“如果他们觉得有问题,就会提出建议……其实就是在行使驳斥的权力。”
“只不过他们的驳斥权是经过弱化的,没有强制性……”
“如果陛下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只能执行您的意志。”
“丞相府的驳斥权才是完整的,他们对君主的政策不满意,是可以拒绝执行的。”
为什么驳斥权代表的是执行权呢?
很简单,因为执不执行这条命令,是掌握了驳斥权的人说了算的。
具体执行政令的是六部等衙门。
这也意味着,谁掌握了驳斥权,谁就掌握了六部等衙门。
如果将这个权力给内阁,那么就意味着六部等衙门,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朱元璋和朱标都恍然大悟,原来中央权力的构成竟然还可以这么分。
这么一剖析,他们心中生出许多的想法。
朱元璋说道:“内阁作为幕僚机构,向君主提供建议,其实已经具备了参政议政之权。”
“只不过没有票拟之权,他们始终有实无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