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休养生息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很多以前被耽搁下来的工程,也要陆续重启才行。
这其实也是受陈景恪的影响。
古代朝廷很少做发展计划,甚至可以说就不会做计划。
基本都是根据君主的意思来做事。
陈景恪不一样,他喜欢做计划。
任何事情都会先问,计划做好没有。
受到他的影响,大明朝廷也开始习惯了做计划。
现在朱标要做执政计划,肯定不会放着陈景恪这样的计划达人不用。
陈景恪也确实没有让他失望,一出手就提出了长短两个计划。
“长期计划,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计划。”
“比如殿下提出的垦荒令,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
“短期计划,就是设置一个短期的目标去做。”
“也可以将长期计划分拆,每年完成多少任务等等。”
“长期计划我就不多说了,殿下肯定有自己的想法,重点要说的是短期计划。”
朱标深以为然,只是几句话,就让他对施政策略有了许多想法。
陈景恪继续说道:“短期计划,我以为也不能太短,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是最合适的。”
“为什么要以五年为单位呢?国家计划太短了也不好。”
“官员任期一般为三到五年,很多时候一个计划还没有完成,主导这个计划的官员就调走了。”
“新上任的官员,往往会抛弃前任的政策……这其中的原因我不说诸位也懂。”
大家自然懂,就是政绩问题。
前任提出的计划,完成之后功劳也是他的,继任者自然没有兴趣替人做嫁衣。
“这就造成一个恶果,政策缺乏延续性……”
“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因为周期长,没有官员愿意做。”
“就算强行做了,等该官员调走也会被继任者废除,好事变成了坏事。”
“这也就导致,地方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如果将计划的周期设置成五年,官员即便调走了,继任者也要继续执行这项计划。”
“如此就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不至于因人而废。”
“还有一个原因,很多工程都是以三到五年为周期来建设的。”
“比如修筑驰道、大型水利设施等,还有大型铁矿场,也需要三五年才能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就算是扩张领土,也需要一到两年才能打下来,再用三年来维稳。”
“五年差不多才能站稳脚跟,然后恰好可以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
“当然了,这个五年也只是综合计算下,得到的一个大致时间。”
“并不是所有的计划,都一定要在五年内完成,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才行。”
朱标微微颔首,这个道理他自然也懂。
五年只是一个取中的时间点,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分成五年去做。
有些事情一年就可以做完,而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所以,朝廷也有必要每年都做一个总结报告,进行微调。
但五年计划就是总纲,微调也是围绕总纲进行的,不是随便来的。
陈景恪继续说道:“国家制定发展计划,还有一个好处,强化朝廷对地方的掌控。”
“现在朝廷制定了统一的发展规划,地方再根据朝廷的计划,制定符合本地的情况的发展计划。”
“就相当于是朝廷在指导地方的发展,也是一种强化对地方的管理途径。”
古代,虽然国家是大一统的,但事实上朝廷对地方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除了统一征税,大多数地方都在独立发展。
这种情况还体现在资源调配上。
很多人会说,征税、征用民夫之类的,还不够统一吗?
资源调配没那么简单,包含的面更广。
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都是资源调配。
古代自然搞不了这种大工程,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调度全国物资解决问题。
而且资源不仅仅包括实物,还包含管理经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