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知道,才不敢相信他会如此轻易的就禅位。
父子关系好是一回事,皇位是另一回事儿。
好一会儿才消化了这个消息,接受了现实。
然后一脸唏嘘的道:“一眨眼三十多年就过去了啊,遥想当年……哎,不说也罢。”
“退了也好,上位幼时贫苦,长大成人就投身义军……”
“大明建立后亦是殚精竭虑,一日都不得歇息。”
“现在年龄大了,也是时候歇一歇了。”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说道:“是啊,陛下也是这个意思,他还想着禅位后,带着娘娘游历大明山川呢。”
李善长立即说道:“那老夫肯定要随侍在上位和娘娘左右才行。”
陈景恪岂能听不出他的意思,这是在表态,太子登基后会主动退却。
这次过来的目的,估计也就是为了说出这句话。
看来之前的事情,确实让他改变了许多。
“陛下听到此言肯定会很高兴的……”
正事说完,两人就开始谈论起了法治的事情。
陈景恪就趁机将大同思想,给他讲了一下:
“此法已经得到陛下、娘娘和太子的认同,韩国公可以参考一二。”
“如此将来推广法治思想的时候,也能省却不少麻烦。”
“大同思想?”李善长有些惊讶的道:
“改造儒家思想,陈伴读总是能带给老朽惊喜。”
陈景恪能听的出,他对大同思想并不感冒。
这很正常,作为法家传人,他心里对儒家思想本就有些成见。
且很多细节,暂时也没办法给他说。
他对陈景恪所言的大同思想,并无多少了解。
只以为还是儒家幻想出来的那个,自然是很不以为然。
陈景恪也没有解释太多,他愿意听就听,不愿意他就算。
如果他不听,那就等大同思想完善之后,再对法治思想进行修正。
本来还想邀请他,去洛下书院那边开一家法学院的,现在想想还是算了。
等以后再说吧。
-----------------
对朱元璋禅位之事,百姓表现的很淡定。
官僚集团虽然震惊,但更多是朱元璋禅位引起的。
对于自己的职务,大家反倒不太担心。
前面已经说过,太子不是第一次监国,大家早就是熟人了。
父子共用一套班子的好处就在这。
除了极个别位置需要动,大部分人依然该干啥干啥。
确保了政权的稳定交接。
就算被波及到退居二线,问题也不大,早晚有复起的机会。
实在不行,就回家培养传人。
而且仔细说起来,对于朱元璋的禅位,官僚集团是乐见其成的。
朱标或许不是真仁厚,但老朱是真残暴。
相比起来,朱标当皇帝大家的日子会好过许多。
而且老朱在这个时候禅位,也着实让文官集团对他的印象改观了不少。
上古圣王不就是主动禅位给继承人吗。
他的这个举动,暗合圣王之道。
大明大兴不远矣。
虽然朱元璋并不相信什么圣王之道,但被人这么夸奖总归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相比起来,勋贵集团反而是最担心的。
他们和朱元璋的捆绑更深,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子继位会不会动勋贵的利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