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思想构建完成,司法机关将正式脱离儒家控制。
到时候儒家就只占据两席,再无独大的可能。
陈景恪当初推演的,文官集团独霸内阁,操控国家的局面,基本不会出现了。
接着,朱标又下令让太子朱雄英领内阁事。
这个命令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当初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就领内阁事,是事实上的常务副皇帝。
现在又让朱雄英干这个活儿,算是给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
如果未来朱雄英也这么做,那此事就会成为惯例,被以后的君王执行。
别管给不给实权,有这个名头在,太子的日子就好过的多。
百官自然是乐于见到这个局面的。
想烧冷灶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都希望政权平稳过渡,如此才能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利益。
太子地位稳固,他们只需要支持太子就可以了。
不用担心站队失败,新皇继位把自己给清算了。
朱标继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极少数位置,大部分人依然该干啥干啥。
即便是被替换的人,也另有安排作为补偿,而不是彻底失势。
新皇给予内阁票拟之权,这个消息以最短的时间传遍了洛阳城。
勋贵、官僚、读书人,无不欢呼雀跃。
一时间朱标被冠以无数的荣誉头衔,圣君之名得到了一致认同。
而且强化内阁,在群臣眼里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表明太上皇是彻底退了,否则不会任由新皇这么折腾。
这自然也是大家乐于见到的。
朱标可没心思管他们是怎么想的,在确立新内阁的制度后,他就将七名内阁学士叫到一起开了个会。
朱雄英和陈景恪自然也都参与了进来。
会议讨论了很多东西,主要是内阁的内部建设问题。
比如办公司、中书司等等,都要建立起来。
还有就是,内阁会增加四十九名行走。
内阁行走由皇帝亲自任命,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只能协助内阁学士处理政务。
这一点内阁学士们自然不会有意见。
有人帮忙分担工作,那自然是好的。
而且,谁都能看得出来,内阁行走更类似于以前的翰林,培养部堂高官的地方。
只是翰林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皇帝都没权力随意任免。
而内阁行走不一样,全看皇帝的心意,是皇帝培养心腹的绝佳途径。
将这些东西都商量好,接下来就是去实施了。
朱标给出了一个期限,一个月内新内阁必须组建完成,并自如运转。
对于别人来说,这或许很难。
可有徐达和李善长在,就不一样了。
这俩人出手,很少有做不到的事情。
关键现在俩人都很佛系,对争权夺利没啥兴趣。
徐达一心等女儿再大两岁正式成为太子妃,他就可以安心退休了。
李善长则忙着完善法治思想,完成立言的大业。
也正因为没有私心,做起事情来反而更加的无往不利。
其他人就不一样了,直接进入决策机构,有多开心可想而知。
其中就包括邱广安。
从皇宫出来,他就一直跟着陈景恪:
“上次你和我说,将阶梯收税做好,未必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
“当时我还在想,我都已经是户部尚书了,哪还有再进一步的空间。”
“现在我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哎,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认识了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