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0节(2 / 2)

叶云流不解的道:“老师为何如此说?兴文教有什么不对吗?”

方孝孺趁机教育道:“兴文教自然没错,还是惠及一地万代的善政。”

“然而先贤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读书是吃饱穿暖之后才会去考虑的事情。”

“辽东之地数百年动乱民不聊生,最需要的是恢复生产是填饱肚子。”

“此时兴文教,只会浪费民力和财力,事倍而功半。”

“解缙没有盲目的兴文教,恰恰是务实之举。”

叶云流恍然大悟,行礼道:“弟子明白了,谢老师教导。”

方孝孺笑道:“不过他毕竟是读书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所以建了县学。”

“将县学建好,就是种下了一颗种子。”

“待将来本地富足,文教自然就会兴起。”

“如果能教出一二人才,更会使本地受用无穷。”

本地出了有学问的人,那就能教出更多有学问的人,文风慢慢的就会变得浓厚。

南方的文风鼎盛,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

方孝孺本以为解缙不是在县衙,就是在县学,结果两个地方都去了,还是没找到人。

不得已,只能找到一名官吏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他的大名还是很好使的,听说是大儒方孝孺前来拜访,那吏员非常激动。

然后就将解缙的去向告诉了他:“县尊去城西的庄园,查看稻苗的长势去了。”

方孝孺好奇的道:“哦,稻苗?能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那名吏员就将情况讲了一遍。

当年朝廷收复辽东,局势稍稍稳定之后,就下令在这里推广大豆和水稻种植。

这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大豆就不说了,重点是水稻。

推广的正是渤海稻。

只是因为数百年的动乱,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统的培育。

种子非但没有得到改良反而退化了,目前的产量只有一石出头。

如果是两季稻,这个产量勉强还能说得过去。

可东北的气候一年只能种一季,这产量就不行了。

培育改良稻种就成了关键。

但在这个年代,改良稻种缺乏系统的技术。

只能采用两种办法。

一种是民间推广种植,靠百姓在实践中自发的改良。

说白了就是碰运气,运气好产量就提高了。

另一种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改良稻种。

将全国各地的稻种拿过来进行育种,然后和渤海稻杂交培育。

期望能出现耐寒高产的新稻种。

这里所谓的杂交稻,并不是前世袁老他们的杂交技术,在古代这是不现实的。

古代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原始,就是把不同种类的稻谷种植在一起,靠自然杂交。

然后挑选其中的优良植株留种,继续种植,直到其性状稳定下来。

得到的就是比较原始的杂交水稻。

此法效率自然很低,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宋朝时期就是靠着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本土南方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水稻。

这种水稻在中国广为种植,直到数百年后,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出现才退出市场。

现在陈景恪就是希望复刻这个经验,培育出高产的东北水稻。

至于口感什么的,眼下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这种人工培育基地在辽东有七八处。

只是……怎么说呢,这里毕竟新收复不久人心不稳。

而且在这里种植水稻,需要在室内育苗,成本非常高。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