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他们真正的目的,就是把那些倾向于革新,愿意去淡马锡置办产业的官吏打掉。
到时候朝廷无人可用,革新自然就难以为继。
而且还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年头的有钱人大多都是官僚士绅阶层。
如果他们不出海,不去淡马锡经商置办产业,朝廷的各种计划都要多花数倍的时间。
所以,适当的妥协就成了必然。
政治就是妥协的产物,在高层越久,陈景恪对这一点的认识就越深。
即便是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很多时候也会妥协。
不过妥协和妥协是不一样的,有的妥协是单纯的软弱,有的妥协是为了更好的达成目的。
眼下朱标妥协,就是为了后者。
其实这也不算是朱标自己妥协,而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决定。
淡马锡之事就这样过去,但带来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
朝廷用九万条人命告诉了世人,革新依然是主要方向,任何敢于阻挠革新的人或物都会被清理。
而这种决心,也确实让很多保守派改变了态度。
毕竟大多数人当官就是为了出头人地,所谓的政治倾向并没有那么重要。
朝廷一心改革,那我就是改革派。
之后深化革新的进展,果然顺利了许多。
数日后,傅安等人就踏上了前往淡马锡的船只,开启他们新的政治生涯。
和他们同去的,还有很多大家族的商船。
既是为了讨好朝廷,也是为了钱。
淡马锡的利益有多大,只有在上面置办过产业的人才知道。
九万条人命,并不能吓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
大不了以后我们严格遵守当地的律法,光明正大的把钱给挣了。
这一幕,让陈景恪想起了一句话:
当利润达到100%时,就有人敢于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200%时,他们就敢于冒上断头台的危险;
而当利润达到300%,他们就会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第348章 时代的需求
回到家,陈景恪就将这件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在得知淡马锡出事后,他一直在反思。
这件事他也有责任,最大的责任自然就是用人不当。
不是因为推荐了许柴佬,当时确实没啥特别好的人选。
真正的问题在于,推荐了许柴佬之后,又让岑信通去做配合。
当时他想的是,两人都了解南洋,关系还不错可以更好的配合。
推行新政要得罪很多人,有锦衣卫这张虎皮在,是能镇得住那些人的。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前世看过的影视小说。
两个领导有矛盾,往往会相互拖后腿,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当时他就在想,上面会不会用人啊?
用人之前就不调查一下性格?
为啥要把两个尿不到一个壶里的人放一块儿?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
后来他以为,是编剧故意这么安排,制造冲突和对立。
现实中用人,大概率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他却忘记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
两个人合得来,在做实事的时候,确实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三的效果。
然而在贪腐的时候,起到的效果是一加一大于一百。
许柴佬和岑信通就是如此,他们虽然没有贪腐鱼肉百姓,却在对方失误的时候互相遮掩。
把一个小错误变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错误。
试想,如果两人没关系,岑信通会替他隐瞒吗?
两个人不合,或许会因为内斗互相掣肘,可只要他们不掀桌子事情早晚能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