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41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41节(2 / 2)

陈景恪假装没有听出来他在骂自己是狗,转而说道:

“过完年就是科举了吧?”

朱雄英说道:“对,这次科举会进行扩招。进士科招录五百人,算科五百,刑名科两百。”

常规科举,每届录取三百人。

这次总共要录取一千两百人,整整增加了三倍。

尤其是算科,这些年录取名额一次比一次多。

最初是每届五十人,现在变成了五百。

刚开始文官集团意见非常大,没少反对此事,不过全都被老朱无视了。

等到五年计划实施,再加上大搞基建,情况就变了。

传统的文官集团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于于会计方面的压力。

五年计划要求量化管理,这玩意儿靠传统账房先生是做不到的。

只有接受过系统的算学培训的人,才能胜任。

目前能培训此类人才的,只有国子监和陈景恪组建的算学圈子。

每年毕业人数,只有不足千人。

大明这么大的国家,这么人就是杯水车薪。

没有会计就搞不了数据化,搞不了数据化所有的工作都开展不下去。

最怕的是自己不贪,但因为不懂财政,被下面的人给裹挟了。

有些人倒是很喜欢混乱的账目,浑水才好摸鱼吗。

然而锦衣卫、监察御史、钦差,四处出击搞检查。

更恐怖的还是朱元璋,他一出手那都是窝案,这两年死在他手上的官吏加起来有两三千人了。

洪武大帝是退休了,可退休之后的他却有更多时间来查贪官污吏。

谁不害怕?

现实需求倒逼文官集团自我调整,现在对朝廷扩大算科录取名额,他们全当没看到。

甚至不少人还主动向吏部讨要算科人才。

至于刑名科,这个没啥好说的。

培养一个符合要求的司法官很难,所以刑名科的考核标准更高,甚至还要超过了进士科。

每年两百个名额都不一定能招满。

不过即便是招满了,三科加起来也才一千两百人,依然不够用。

不过他也知道,这事儿确实急不来。

“沧海省和淡马锡的入职培训,已经有模有样了。”

“明年科举取中的人才,一部分送到沧海省,一部分送到淡马锡。”

“在那里考核合格了,吏部才会正式授官。”

聊了一会儿人才方面的事情,两人又将话题扯回最初。

朱元璋把卷宗送回来,可不只是为了入档,还有个目的是刊登在报纸上。

现在的周报,默认有一个版面就是用来刊登反腐成绩的。

除了老朱查办的案件之外,锦衣卫、巡察御史等机构的成绩,也会被刊登在上面。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杀鸡儆猴。

陈景恪翻了翻手中的卷宗,灵机一动说道:

“把太上皇这些年反腐的成绩汇总成书,然后刊行天下如何?”

朱雄英眼睛一亮,说道:“好主意,所有新科进士全都要学习这本书。”

说做就做,朱雄英立即给翰林院下旨,派个合适的人过来负责此事。

翰林院可不敢耽搁,很快就派了一个人过来。

然而让陈景恪没想到的是,翰林院推荐的人选赫然是杨士奇。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意外,没想到事情竟然这么巧。

他之前调查过杨士奇,对这个人的经历还是比较了解的。

杨士奇的经历虽然算得上是励志,但也仅此而已了。

再苦还能苦的过朱元璋?再志向远大,还能远的过洪武大帝?

大明作为草根建立的朝代,最不缺的就是励志型人才了。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