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致方针确定,接下来话题又回到了最初。
那个培训书院的事情。
本来老朱想将这个任务交给国子监,毕竟他们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陈景恪却觉得应该给吏部:“国子监的级别还是不够高,职权也不够重。”
“那些人获得了官身之后,不会太在乎国子监的权威。”
“而且,国子监虽是培养后备官吏的地方,但本质上依然是书院。”
“将培训班放在那里,会让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入职前培训礼仪的地方。”
“从而产生轻视之心,最后培训班流于形式。”
“所以我觉得直接交给吏部是最合适的,没有哪个官员敢无视吏部的权威。”
“而且由吏部掌管,也能和普通书院区分开来。”
“让那些人明白,培训班不是走形式,而是必须经过的一道考核。”
“培训的内容也不是简单的礼仪问题,而是原则性问题。”
“如此一来,就没有人敢忽视培训班和培训内容了。”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不错,交给吏部比国子监要更合适。”
陈景恪继续说道:“最好由皇上出任书院的院长,没事儿的时候皇上还能去给他们上上课。”
“如此一来,百官就都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了。”
“而且也能通过这种培训,挑选一些中意的人才。”
老朱三人都不禁点头,这个提议非常好。
加强了君主和百官的联系。
陈景恪忽然想起一件事情,连忙说道:
“而且还能借此机会,玩一手秘密政治。”
老朱眼睛顿时就亮了,说道:“秘密政治?快给咱详细说说。”
第419章 无题
所谓秘密政治,就是满清时期的密折制度。
官场是不允许越级奏事的,一般都是找直接上级,越级属于违反潜规则。
县令的奏疏想送到皇帝面前,要经过好几道审查。
在地方上要经过知府、布政使、按察使等人的手,送到中央了还要先被内阁筛选。
最后才能进入皇帝的视线。
任何一道审查都有可能给扣下。
就这么说吧,一个县令想把奏疏送到皇帝面前,比登天还难。
在这种情况下,言路很容易就被堵塞了。
皇帝稍微弱势一点,直接就会被堵耳朵。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唐朝时期武则天弄了个铜匦制度。
但她弄这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官吏相互告发,防止有人造反。
根子就不正。
明朝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堵耳朵。
只是锦衣卫属于把秘密政治公开化了,缺少了一点神秘性和黑箱属性。
到了满清,就创造性的弄出了密折制度。
这是标标准准的黑箱政治。
皇帝挑选信任之人,给予他们直接向皇帝奏事的特权。
密折内容也没有限定范围,也就是说什么都能写。
听到的趣事、对政策的看法,甚至打同僚的小报告。
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
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再装入特制皮匣。
皮匣的钥匙只有两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员手中,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
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
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这个特权有多重要,想想就知道了。
皇帝多了一条了解外界的渠道,降低了被架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