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没人敢说什么,也没人会说什么。
这个职务换成谁,都会有人不服气,唯独陈景恪没人不服。
他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那是有目共睹的。
别的不说,看看年轻的皇帝就知道了。
这可是陈景恪亲手带出来的。
陈景恪对这个职务,也是非常满意的。
还是那句话,培养继承人,有时候比改革本身更重要。
-----------------
对于朱雄英当皇帝,群臣是欢迎的。
毕竟也是众望所归。
但大家都有些担心,怕他年轻气盛,一上来就要搞大动作。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朱雄英虽然年轻,可经验却一点都不少。
他并没有搞什么新皇登基三把火,而是选择了求稳。
比如在政策方面,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革新意见,而是要求对以往的革新进行深化。
同时也下达了求贤令,要求各地官吏推举地方贤才。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大明富民何止十万。”
“这些人家定然产生了不少人才,各府县官吏当择优举荐。”
对于求贤令,群臣非常的高兴,新皇有古之圣王之风啊。
纷纷将自己辖区内的人才举荐了上来。
然而他们还不知道,朱雄英已经挖好坑等着他们了。
第471章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
朱雄英登基后并没有采取什么大动作,这让群臣安心了许多。
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竟然是招贤令。
这多多少少有些出乎群臣的意料。
第一条正式诏令,往往昭示着皇帝的内心。
招贤说明皇帝是想有一番作为,这其实也是群臣乐于见到的。
谁不想参与盛世的创建,名留青史呢?
但区别是,如何开创这个盛世。
老朱那种行为,没几个当臣子的会喜欢。
朱标才是大家希望的那种明君模板。
有想法,有手段,但比较注意方式方法。
朱雄英作为早早就确定的第三代,自然是大家研究的对象。
对他,群臣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不像太圣皇那样残暴,偶尔还能和群臣开开小玩笑。
很多奏疏上的批复,非常风趣幽默,被大家广为流传。
忧的是,他做事不如太上皇那样稳重。
几次出手变革,要么推倒重来,要么平地起高楼,手段堪称霹雳。
这种激进的行为,是群臣不愿意见到的。
风险太大了,没必要这样干。
不过总体来说,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不论是南方治理血吸虫、安抚蛮僚,还是改革鸿胪寺、推行抚慰使计划等等。
这些工作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
朱雄英却能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点点改变。
这种耐心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
尤其是对于处在变革时期的君主来说,耐心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新政是需要一点点调整的,有时候数年都不一定能见成效。
君主没耐心,那所谓的变革也不过是朝令夕改罢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