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不禁点头表示赞同,在边境这么久,他更了解如何和这些人打交道。
陈景恪的这个措施,确实很有效。
有些部族打一打就服了,然后老老实实接受统治。
有些部族那真的是怎么打都不服,打不过就跑,趁你不备就发动偷袭。
搞的人非常无奈。
主动发动低烈度的有限争战,确实是很有效的办法。
不就是比拼耐心和消耗吗。
大明的国力最不怕的就是消耗。
我用一百份资源,去消耗你一份资源,最后被耗死的依然是你。
而且通过这种手段,也能让军队保持战斗力。
可以说一举多得。
事实上,朱棡不知道的是,陈景恪这么做还有更深一层次的计划。
那就是军功爵制。
不给军队找个敌人,他们会内耗的。
有仗打,他们就不会造反。
而且持续不断的低烈度战争,也能促进军队序列新老交替,延缓军功集团腐化的速度。
当然,这么做还有个前提,朝廷手里必须有足够的土地。
否则立了军功没办法封赏,军功爵体系也会崩溃。
可现在大明最不缺的,恰恰就是土地。
这些东西,朱棡不在中央,了解的不清楚是很正常的。
朱济熺倒是知道,不过父子俩刚见面,并不是讲这些的时候。
听完他的解释,朱棡这才放下心来。
如此看来,大侄子还是很稳重的,没有急于求成。
接着,父子俩又聊起了一些别的事情。
聊天的时候,朱棡一直在观察自己的儿子。
讲话不急不缓,分析事情条理分明,关键是很有见地。
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让他也大受启发。
这让他非常的满意。
儿子放在洛阳学习那么多年,是真的成材了。
接着,他就举行了家宴,迎接儿子的到来。
席间,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出场。
这两个人朱济熺都认识,不过并不是很熟悉。
认识是因为,这俩人都是他的亲戚。
一个是傅让,傅有德的儿子,也是他的五舅子。
还有一个是谢庆,他的亲舅舅。
之所以说不熟,是因为他从小在洛阳生活学习,和这两人接触都不多。
不过不管怎么说都是亲戚,大家见面还是很热情的。
傅让和谢庆都很识趣,虽然年龄辈分他们为长,却处处以下属自居。
哪怕朱棡很不高兴表示,都是亲戚不要那么见外,两人依然坚持如此。
对此,朱棡心中暗暗点头,决定将这两人留下辅佐朱济熺。
方才自然是试探,如果两人真的没有尊卑之分,以长辈自居。
那他肯定是不会将两人留在朱济熺身边的。
俩人明白事理,反而能成为朱济熺的重要帮手。
接下来几天,朱棡让朱济熺去各衙门转了一圈,认识了一下各衙门的负责人。
还举办筵席,邀请各部族的首领赴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儿子。
大家都不傻,晋王的嫡长子,那就是他的继承人。
而且还是从洛阳来的,身上带着圣旨,背后有朝廷支持。
自然都知道,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他。
朱济熺自己也很争气,各方面表现的都很优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