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1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18节(2 / 2)

“若再给你二十年时间,我相信大同思想定然能完美无瑕。”

陈景恪心道,您老人家是真看得起我,弄成这样已经是我能力极限了。

强行深入,恐怕会弄巧成拙。

不过他也没有解释,而是顺着她的话说道:

“正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

“我此举也正是要借助诸学派的力量,让他们主动来帮我完善大同思想。”

华夏文化太厚重了,靠自己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对它的重新诠释和整合。

必须要借助众人之力才行。

所以,陈景恪从一开始的打算,就是引各家学派入局。

他的大同思想其实就是个框架,各学派都可以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将自家的学问套进去。

曹端要用人权二象性,重新构建理学的底层逻辑,就是一种体现。

等于是,他们出力帮陈景恪完善大同思想。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听话。

很简单,利益。

朝廷采用大同思想治国,不听话的就打压。

其他学派想发出声音,就必须主动来学习。

有些人会选择直接更换门庭,也有些人会选择改造自家学派的思想。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陈景恪也不会当甩手掌柜,他是最终的裁决者。

各派重新诠释过后的学说,都要经过他的审核,得到他的同意才能推行下去。

总之一句话,陈景恪试图用一个框,将整个华夏文化给框进去。

他要的也不是大同思想下的教条主义。

而是大同框架下的百花齐放。

既然要引人入彀,那就不能将别人的路堵死。

要引导着他们前行。

这其中理学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正如前面朱雄英所说,大明六百万读书人,基本都学过理学思想。

理学门徒少说也有三四百万之多。

把这些人拒之门外,那简直太愚蠢了。

引导着他们去基层,去偏远的地方,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继续说道:“理学独显百多年,不但在大明深入人心,即便是在四夷也拥有广泛影响力。”

“朝廷打压理学,也会让各部无所适从。”

“而且就这么放弃理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也非智者所为。”

“所以我觉得,朝廷在打压理学的同时,也应该放开一道口子。”

“让他们去四夷、去藩属国,从事各种工作。”

“如此既能疏导理学门徒心中的怨气,缓解他们和朝廷的矛盾,又有助于教化四方。”

“正所谓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

朱标不禁颔首道:“此乃老成持重之言也。”

马娘娘夸赞道:“景恪心胸宽阔啊。”

陈景恪谦虚了几句,又接着说道:“解缙数次给我写信抱怨,说他在南洋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蜀王、湘王,也经常上疏,问朝廷讨要人才。”

蜀王镇辽东,湘王镇交趾,都需要大量基层官吏去治理地方,需要大量读书人去教化百姓。

解缙那边就不用说了,帮助南洋十五国建立学政体系,需要的读书人就更多了。

可是在这个年代,愿意去边疆,愿意出海的人还是太少了。

“秦王和燕国世子每次派遣使者过来,第一件事情也是要人。”

“即将建成的晋国,需要的读书人更多。”

“安西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

“在这种混乱的地方,思想体系完整厚重的理学,反而更能保持自我。”

“还能反过来去同化别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什么就容易亲近什么。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