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她思考,该怎么劝说朱棣和朱高煦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报信的太监没有离开。
不禁有些奇怪的问道:“郑和,你怎么还在这里?”
郑和却面露迟疑之色。
徐妙云说道:“你又不是外人,有什么话尽管说便是。”
郑和是洪武十八年进入燕王府,深得朱棣和她的信任。
关键是,这些年郑和没少为他们出谋划策,甚至几次代替朱棣指挥大军作战。
是姚广孝离开后,燕王府最重要的谋臣之一。
也因此,朱棣给他赐姓郑。
若非他是太监出身,这会儿至少是个侯爵。
所以,他在燕王一系里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徐妙云是真没拿他当外人。
郑和问道:“娘娘可是为二爷讨封的事情犯愁?”
徐妙云长叹道:“是啊,也不瞒你,上面对此非常不满。”
郑和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
“奴婢倒是有个办法,就是……”
徐妙云惊喜道:“哦,是何办法?你尽管说便是,说错了也不怪你。”
得到她的允许,郑和这才说道:“娘娘不妨换个思路,此事的难处不在其他,而在于二爷的郡王身份。”
徐妙云有些疑惑,什么意思?
郑和小心的说道:“那如果二爷不是郡王呢?”
徐妙云一愣,然后恍然大悟,喜道:
“是了是了,如果高煦不是郡王,那所有问题不是都迎刃而解了吗。”
然后她看向郑和,说道:“郑和你真乃我燕王府之孔明也。”
“你放心,只要燕王府在,就少不了你的荣华富贵。”
郑和表情不变,说道:“谢娘娘,能为娘娘排忧解难,是奴婢的荣幸。”
徐妙云想了想,说道:“听说你老家有个兄长,不妨从他那里过继一个孩子过来,继承你的香火。”
郑和眼睛一亮,但随即却摇头道:“佛法有云,父母和子女乃业缘而成。”
“我成为阉人,乃是天意帮我断了一段业缘,又何必再强行沾惹因果呢。”
徐妙云说道:“业缘有善有恶,不试试你又怎知不是善缘呢。”
郑和回道:“娘娘莫要再劝,奴婢暂时实无此意。”
徐妙云没有再劝,只是道:“你啊,和道衍学傻了。”
“我也不劝你了,等你想通了就告诉我,我亲自找你兄长说此事。”
郑和感激的道:“谢娘娘。”
-----------------
朱棣一路来到城外。
此时城外的草地上布满了迎接的人群。
有迎接自己的家人的百姓,也有官府的人协助接受俘虏等战利品,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朱高煦骑在马上指指点点,那叫一个意气飞扬。
朱棣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老二和我才最像啊。
这个封国我一定要帮他要到,洛阳要是不给我就亲自去那里闹。
朱高煦也看到了自家父亲,一扯缰绳就走了过来。
朱棣率先开口道:“老二,这次怎么回来的比预计要晚?可是遇到了什么麻烦?”
朱高煦跳下马,把缰绳丢给侍从,说道:
“回来路上碰到了一个不里牙惕部落,就顺手将他们给灭了,这不就给耽误了。”
朱棣倒也没放在心上,生活在北海的一支游牧部落罢了。
之前被蒙古人征服,就跟了蒙古人姓。
蒙古人对他们倒是挺不错的,带去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让他们的族群数量大增。
这也使得他们对蒙元非常忠诚。
后来大明击败北元,很多蒙古人逃到他们那里。
前年朱棣带兵打到不儿罕山,恢复了这座山的汉名,也就是狼居胥山。
以此来纪念霍去病。
之前明军也几次打到过这里,但都是扫荡一番之后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