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受制于党派利益的国家元首,想要有所作为也同样非常困难。”
“西方人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们没得选。”
“他们的文化太薄弱了,不足以统合内部,导致内部势力众多。”
“在没有人可以彻底压服所有人的情况下,多党制确实能统合大多数声音。”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做到了把大部分人拉上谈判桌。
只要上了谈判桌,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磋商的。
对于现在欧洲的大多数势力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目前的情况下,多党制确实能发挥积极作用。
至于多党制以后会带来什么后果,那是以后需要考虑的事情。
所以,这一招也是阳谋。
关于这一点,因为大家都懂,陈景恪没有解释太多。
总的来说,在这种情况下,选出来的元首必须讨好选民。
然而,有人支持吃狗肉,有人反对吃狗肉。
元首站队任何一派,都意味着要得罪另一派。
一个需要讨好自己选民的元首,确实很难对国家制度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讨好选民其实比较简单,很多时候只要动动嘴皮子,喊两句我反对吃狗肉就可以了。”
“真正难以应付的,是支持他的权贵集团。”
“这些人可不是嘴皮子就能打发的,需要让出实实在在的利益。”
“利益从哪来?自然是从国家来。”
“说白了,就是拿国家的利益,去回报支持他的贵族们。”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个道理同样很容易理解,华夏大部分朝代灭亡,不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有太多地方势力侵吞了国家的利益,中央朝廷虚弱不堪,稍微遇到点风波就没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这里还有个隐形的坑,那就是前后两任元首,很可能政见相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做出独一无二的政绩。”
“这也就意味着,没人愿意给别人当陪衬。”
“下一任元首,有很大概率会搁置乃至废除上一任元首的政策,重新制定属于自己的政策。”
“这才是最致命的。”
朝令夕改会带来什么后果,华夏历史上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陈景恪为什么要建议制定国家计划?
一方面是为了指导地方建设,另一方就是因为上面那个原因。
地方官任期一届为三到五年,连续干上两届基本就会迎来一次调整。
下一任官吏,大概率会搁置乃至废除上一任的政策。
这样会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被空耗,还留下一摊子烂尾工程,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建设。
有国家计划做指导,下一任官吏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脱离不了大框架。
总体政策是可以得到有效延续的。
罗斯福是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利用二战机会带领美帝成功超越老牌列强,成为世界一极。
他对战后的世界秩序,有着完整的构想。
比如不伤害大国利益,比如大国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按照他设计的思路,美帝真有可能成为人类灯塔。
然而他刚死没多久,他构想中的世界体系,就被继任者废的七七八八。
在杜鲁门集团的带领下,美帝陷入冷战。
后来更是成为世界警察,惹得天怒人怨。
前世互联网有个梗,明实亡于朱元璋。
按照这个逻辑,完全可以说美帝衰败的祸根,从杜鲁门时期就埋下了。
倒不是说他们就完全得不到发展。
恰恰相反,前期在资本的作用下,他们会快速发展。
甚至比大明发展的还要快。
因为大明需要考虑民生,需要做很多在资本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
资本不需要考虑这些,他们只需要考虑利益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