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031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031节(1 / 2)

(' 朱雄英则给圣贤庙的先贤,又追封了一系列荣誉,以示对先贤的肯定。

就连朱熹、二程等理学先贤,也同样进行了追封。

这让一直惶恐的理学派,终于安下心来。

朝廷此举就是表态,对理学的打压到此为止。

以后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不要搞什么圣人之言不可违,也不要拿什么礼教去荼毒百姓。

言归正传。

科举的废除确实为朝廷带来了诸多不便,期间一直有官吏奏请恢复科考,都被压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在大同思想没有成熟并传播开,朝廷是不会恢复科举的。

事实上,陈景恪和朱雄英也一直在探讨这件事情。

长期罢科举并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朝廷用察举制,解决了官吏选拔的问题。

可这套制度的优缺点,汉朝已经给后人示范过了。

短期内确实非常有效,长期就会被官僚和地方大户把控,形成豪强门阀集团。

现在先贤后裔的册封被取消,理学也被打压成为普通学派,大同世界也已经传播开来。

是时候恢复科举了。

不过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么恢复,他要对科举规则进行改良。

“超过四十岁不得再参加会试。”

这个年龄可不是陈景恪乱说的,而是翻阅了历代进士资料得出的。

除了个别天才,可以在十几二十几岁就考中举人进士之外。

大多数人考中进士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

至于三四十还考不中举人的,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这种就属于没有天分的。

可即便如此,他中举之后立马就成为大家嘴里的‘文曲星’下凡。

陈景恪不想再让‘范进’的悲剧重演,所以才设定了四十岁中进士的标准。

之所以设定在四十岁,而不是更加年轻,也是为了照顾底层读书人。

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资源,需要更长时间学习才有机会中举。

如果设定成三十五岁乃至更加年轻,对他们很不公平。

如果四十岁还考不上,也没必要再继续死磕科举了,换个行业说不定会更好。

对于他的这个建议,朱雄英自然是同意的。

作为年轻的皇帝,他也不希望满朝文武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翁。

老朱没有任何表示,他已经彻底放弃干涉制度制定了。

这种事儿你们爱咋咋滴,咱才懒得管,咱现在只对工业化感兴趣。

朱标则不然,他很清楚这个限制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直接反对,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总不能随随便便就设置个年龄限制吧?

陈景恪说道:“以前人们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出仕一条途径。”

“朝廷也需要用出仕为饵,来拉拢安抚天下贤才,以防止他们将学问用在作恶上。”

法家称之为‘利出一孔’,说白了就是只给你提供一条上升的途径。

好处是可以将全国的力量集中在一处。

秦国的耕战政策,就是这个思想的最好体现。

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将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分给百分之二十的人。

底层人想要资源是吗?那就从其他底层人手里抢。

你抢不过别人是你无能,不是我们统治阶级不给你们机会。

统治阶级就可以通过这种办法,分化底层,让底层没有办法团结起来反抗。

“但这么做有个缺点,整个社会的人才全都挤在这一条独木桥上。”

“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大明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百业兴旺的时代。”

“各行各业想要发展,都需要大量人才为之努力,尤其是工业化更需要海量的人才。”

“反过来说,百业兴旺也为各种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不用再死守科举这一条路了。”

“法家的‘利出一孔’思想已经不再适用,想要百花齐放,就得做到‘利出百孔’。”

“限制科举年龄,是最直接有效的引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