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如果基数是五千呢?
来迎接阿合马的军队和使节团,再加上大明护送他的使节,加起来五千余人。
扩大一倍,就意味着有五千多商人跟随他一起出发。
这个数字绝对不小了。
之后他们一路西行,很快就进入了河西走廊。
放在内地,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走到哪都会被监管。
但在丝绸之路上,沿途地方官吏和军队,都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
而且路上又有更多的商队加入他们,等走出河西到达西域的时候,他们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两万人的规模。
丝绸之路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路上约翰·胡斯也没有闲着,他每日混迹于商团,与大家进行交流。
本来他还害怕,这些人会因为他是胡人就排挤他。
在大明内陆这种事情实在太常见了,就连那几个因为海贸兴起的城市都不例外。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这些商团的人谈起自己华夏人的身份,都非常的骄傲。
但对他却没有任何的歧视,双方的交流也非常顺畅。
尤其是在得知他竟然跟随安平侯学习过,更是另眼相看。
甚至和他分享了很多隐秘消息。
通过这些人的口,约翰·胡斯对丝绸之路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对大明的许多政策,有了更深的体会。
比如缴税,现在只要是大明的直控范围,所有商品运输只需要缴纳一次费用。
拿着完税证明,就可以将货物运送到任何省份,其他衙门不得二次征收赋税。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地方保护……
但至少大明内部统一的商业税,不再重复征收过路税,极大的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尤其是他们这些往来丝绸之路搞外贸的,要经历很多国家和势力。
以前每经过一个国家一个势力,就要被盘剥一次。
国家内部,每一个关卡也会征一次税。
这一路上光缴纳的赋税,就远超商品本身数倍。
他们往外出售的时候,价格往往是三五倍,不分商品能达到十倍。
很多人只看到了暴利,以为商人赚的很多。
却不知道,更多钱被各地关卡征收了。
当然,他们确实赚的很多,否则也不会冒着死亡的危险穿越丝绸之路。
可那是能顺利往来的前提下,一旦失败别说钱了,连命都得搭进去。
大家只看到他们吃肉,没看到他们挨打。
现在大明一统天下,组建了贸易同盟。
同盟内部也对商业税进行了规定,各国都会征收一点,但数额是固定的,而且数量也不多。
最关键的是,贸易同盟国有互助协议。
比如各国要互相保护对方的商队等等。
这就让他们这些外贸商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安全有保障,商人就有了积极性。
税率降低,运送到目的地后物价也会降低数倍,更多的人都能消费得起。
消费人群变多,需要的商品就多,贸易就更加繁荣。
生产商品的人能赚到更多钱,商人能赚到钱,沿途的各国家各势力的税收增加。
消费者也享受到了廉价的商品。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在这种制度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生机。
说起来很简单,但能设计出这套制度,并让其真正运行,需要的智慧就很高很高了。
这里面的门道,别说是普通人,就算是精英没有人指点也很难揣摩得透。
约翰·胡斯自认为是个天才,还跟着陈景恪学习过。
可也是亲自走了一趟丝绸之路,与商人群体交谈,才摸到一些门道。
之前学习理论的时候遇到的种种迷惑,也得到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