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这件事闹的特别大,当然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后面推波助澜,但是确实秦修文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是时下读书人能够认可的,所以还有人提议联名上书给周知府,将秦修文贬谪出卫辉府。
当时秦修文刚刚递上了想要修建新码头的折子,周邦彦正是要用他的时候,自然将这些是是非非替他挡了下来,否则秦修文真的被所有读书人排挤,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后来又有皇帝下旨意给秦修文升官,那些人才发现事不可为,这才散了。
如今因为这份“卫辉时报”,秦修文再次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读书人之间绕不开的话题,只是这次,秦修文的支持者是一半一半。
有如同沈、李两位秀才这样的支持者,对秦修文改观许多,甚至因为这份“征稿启事”而心生好感,觉得他为天下读书人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也能让他们的声音真正被人听到!
这对所有读书人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他们不管是读书科举也好,还是最后成为乡间的教书先生也罢,没有一个读书人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的,最好自己的一词半句能够流芳百世,那这辈子哪怕只做成这一件事,也算是值了。
而以前,他们只能聚集个三五好友,高谈阔论,有能力厉害一些的,可以开个“杏坛”,围拢过来一群人听他论道,但是那样的场面有个几百人已经是不得了的,毕竟碍于声音的传播和地方的大小,不可能围拢太多的人。可就是这样的人也必须得是个文坛泰斗或者是得道高僧才行,否则一个无名小卒你去开个“杏坛”,只会遭到天下人耻笑。
而那些有名气的人,本来就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缺人给他们宣扬理论,也不缺人为他们著书立传。
恰恰是那些寂寂无名的读书人,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渠道,可以发声,可以让上面听到他的志向他的文采,最好振聋发聩、让天下人所推崇!
而秦修文现在,就是提供了这么一个发声的渠道,而且这个渠道不是单单只给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看到听到,是给到数万人看到听到!
甚至如今在卫辉府内,有些平民百姓的茶馆里,都有说书先生在讲评“卫辉时报”的第三期,很多老百姓都听的津津有味!如今“卫辉时报”才出了三期,这个报刊叫都叫“卫辉时报”,是不是以后要覆盖整个卫辉府,整个卫辉府下辖十一县,数十万的人口,这样的影响力,绝对空前绝后!更有目光长远者还会思考,“卫辉时报”难道就必须止步于卫辉?
a href="https:///tags_nan/kejuwen.html" title="科举文"target="_blank"gt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