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冷静,自持,或许,她真能在乱世中匡扶大秦社稷。
她比他,更适合坐在这个位置上。
“你就不怕我去了蜀地,也学着拥兵自重?”公子高故意与她开个玩笑。
熙和却是认真地回复他,“你的眼神告诉我,你并没有这样的野心。”
被看破了,真没劲。
公子高表情悻悻的,拂袖转身。
熙和却喊住他,“父皇派了数位熟知造纸术的寺人随你一同前往蜀地,治粟内史拨了不少粮种交于你手。蜀地虽山路远,却也有沃土千里。高弟,你是父皇的孩子,父皇仍对你寄予厚望。”
“……知道了。”
公子高转身,郑重对她道,“多谢阿姊。”
目送公子高离开,熙和沉默片刻,上了马车。
送葬的队伍自宗庙驶出咸阳城,军队护送运着长公子灵柩的马车,从咸阳浩浩荡荡,前往骊山。
得知是护送扶苏长公子的车驾,道路的黔首们纷纷跪服,以示哀悼。
队伍花了些时间上山,在此地作最后的道别。
熙和解下腰间的佩剑,将藏锋随同长兄的棺椁一起埋葬。
巫祝再次念叨着颂词,侍从将陛下准备的精美礼器一一送入墓穴。王离,李信,李斯等人一道为长公子封土。
嬴政目送着这一切,眸色越发沉重。他侧目,发觉熙和眼神盯着那些他为扶苏挑选随葬的兵马俑。
“……既有天幕此等神异之物,人死之后,这些物件未必不能带去地府享用,兵俑也能继续护卫主人。”
嬴政循循善诱,“朕亦可将其作为你的随葬品,若你不喜这批人俑的模样,朕可以差遣工匠重新铸造。”
扶苏阿兄陪葬的这些兵马俑已经是成品。色彩鲜艳,神情皆是栩栩如生,彰显着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工匠技艺。
熙和想起自己前世,看到的那些在岁月尘土之下被剥离色彩,但秦人魁梧英勇之姿仍被准确塑刻的兵马俑,有些感慨。
父皇以人俑代替人殉,亦是值得肯定的一项。
“这些俑很好。”熙和说道。
嬴政听她夸赞,心里有些欣慰。
熙和对这些陪葬品起了兴趣,这是好事。他的继承人日后的长眠之地,不该像天幕里那样草率。
他这些时日已经想清楚了,既然这天幕多次说世上并无长生之法,那他便只追寻长寿之道。
他的皇陵修得足够大,亦可在此地给子女留出墓穴。扶苏与熙和葬在这边,阴嫚与将闾葬在西侧,还有高……
嬴政刚这么想着,看见士兵们帮忙将兵马俑埋入坑底时,眉头微蹙。
后世小辈那么详细地介绍他的兵马俑,这些随葬物件定然是被挖出来了。
嬴政脸带愠色,沉声下令,“来人,松土。往下再深埋五丈。”
熙和想到后世的科技,觉得父皇这道命令只是白费功夫。
别说往下多埋五丈,就算是多埋十丈,后世之人也有的是手段和精力将兵马俑重新刨出来。
不待侍从转述命令,嬴政很快也觉得这道命令有些掩耳盗铃。
罢了。
还是令匠人多打造些暗器毒箭,用机关去震慑那些敢于觊觎帝陵的贼子吧。
第61章 “太迟了,父皇。”
扶苏公子丧事毕, 朝臣诸卿继续按部就班,为挽救大秦尽心尽力,忙得不可开交。
其中,压力最大的无疑是右相王绾了。官员们拟的奏事, 皆由他协助处理, 呈与陛下过目。
上次天幕涉及的信息繁多, 大臣们的提议本就多, 加之李斯犯了过错, 暂停了一切职务,政务息数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
王绾废寝忘食地处理, 可即便他呕心沥血, 换来的只是帝王的不满。
“……此举耗资巨大, 成效未知,不允。”
“法家之言不可信?若用法,则国祚难以长久?朕看他这言论亦非善类,朕就该让太医令给他治治脑子。”
王绾张口欲言,瞧着陛下脸色, 还是明智选择闭嘴。
既是百官献策,那么根据利益与学识,谏言也不可能全然符合陛下心意。
嬴政将那些不切实际的公文扔在一旁,又拾取了一封, 才刚看几行字, 就不由得冷笑。
“……各地黔首拥护熙和为太子之声日渐高涨, 时常聚众议论,恐生祸患, 建议朕出兵镇压?怎么,他自认为比天幕还要有远见, 觉得能给朕找出一位比熙和还要合适的太子?”
王绾也暗骂那人没脑子:“陛下息怒。”
嬴政:“还是说,他是认为熙和在黔首心中的威望,要凌驾于朕?”
王绾心中一惊,连忙说道:“公主天资聪颖,颇类陛下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