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民间没有人才了,正是天下太平,国君圣明的象征。
这是一个很顶级的马屁。
而代价却是无数文人士子的努力与汗水,付诸东流。
文人士子也会对科举失去信心,连圣人下诏的制科都能作假。
谁又能保证进士科没有猫腻?
“右相之言,颇有道理。将野无遗贤,告知天下。以后制科就不再举行了,常科足以选拔人才。”
李隆基抚掌大赞。
因为野无遗贤,并非贬义,而是在唱他的功绩。
制科的成绩已经公布,李隆基为了自己的颜面,为了自己的虚荣,选择了相信这个非常荒唐的谎言。
他不知道的是,“野无遗贤”这个褒义词,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成为贬义。
“谨遵圣人旨意!”
李林甫再拜。
随后,李隆基和李林甫一起出幕后,在跃龙殿召见制科及第者。
问询他们的官职后,李隆基让李林甫对所有及第者提拔两级。
野无遗贤,很快传遍长安大街小巷。
“黑幕,抗议!怎么能都是官吏及第呢?李林甫又玩弄权术,他必死无葬身之地。”
元结则非常不服气,他在对李林甫破口大骂。
认为李林甫故意只录取在朝官吏,而不顾在野的文人士子。
在朝的官吏已经定型,在野的文人还有满腔的热血。
元结越想越气,立刻写文讽刺李林甫,文中对李林甫罪恶的揭露入木三分。
写完以后,元结将其传给长安士人,然后连夜跑路……
他准备找个小山归隐,躲避李林甫的残害。
历史上元结在李林甫死后,才敢出山,一举进士及第……
杜甫面容憔悴且复杂,他也写一首诗,这首诗诗风大变。
不过他还是藏了起来。
他还有妻子兄弟姐妹……
李林甫的女婿杜位,是杜甫的堂弟,与杜甫关系非常密切。
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书,修国史,紫金光禄大夫
在制科完成后,十月下旬,李隆基就启程前往骊山离宫。
为时两年多,离宫新一轮的建筑,已经完成。
由于亘古不变的温泉,周、秦、汉,都在骊山建筑离宫别苑,作为皇帝的温汤避寒之所。
周幽王在此修建“骊宫”,秦始皇建“骊山汤”,汉武帝建“汉骊宫”,太宗皇帝的“汤泉宫”,高宗皇帝的“温泉宫”。
从天宝四载开始,李隆基为讨杨玉环开心,依骊山山势大兴土木,环山列宫殿,宫周筑罗城,并修建了登山路和通往长安的复道。
于今年天宝六载八月,李隆基取左思《魏都赋》中“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将新宫命名为“华清宫”。
也就是说,今年的温汤,是李隆基第一次来华清宫,沐浴华清池。
李隆基还专门为杨玉环修新的池子,海棠汤。
因汤池平面如一朵海棠花而得名。
李隆基也认为,只有海棠花能衬托杨玉环的娇媚。
另外,在今年五月,长生殿也完成建筑。
由于长生殿供奉大唐自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大圣皇后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共七位皇帝灵位之地,所以长生殿也被称为七圣殿。
天地清寒,携带杨玉环和杨氏姐妹,浩浩荡荡地前往骊山离宫。
千乘万旗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
随行的有文武百官、侍从宫女、禁军卫士,还有一些文武官吏的家属,蔓延十几里。
因为接下来的数月时间,李隆基都要在华清宫主持朝政。
李隆基心情很好,他在龙辇上,随着宫人眷属步行的速度,与杨玉环一起观赏着沿途的风景。
他丝毫没想过长安因“野无遗贤”的事件,议论不休。
连士族子弟,也对此产生不满。
他们认为李林甫就为一个所谓的“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就将天下士人耍得团团转。
而圣人竟然也听从,这对文人产生巨大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