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渴望战斗,用他的熊虎之力,向李瑄证明。
紧接着,李瑄与田珍、卫伯玉、白孝德等衙将、郎将相识。
其他的衙将、郎将,李瑄也一一认识,对他们进行勉励。
将领认识完后,李瑄观看龟兹军的操练。
陌刀、重步兵、步兵、轻骑、精骑,龟兹军给李瑄一种彪悍的感觉。
在战阵方面不是很严谨,但冲突起来,势不可挡。
这应该受地区的风俗影响。
安西的许多敌人都是小国,打败这些小国后,就是一阵劫掠,难免养成这种彪悍之气。
将来入中原,非常不好。很可能抢大唐百姓。
这不是危言耸听。
诗史杜甫记录许多关于安史之乱的真实事件。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这种悲剧若出现,李瑄见一个宰一个。
李瑄需要时间,去慢慢治理军纪。
等他的经略军和长城军来临后,就开始约束军纪。
李瑄能使河陇将士信服,不单单是军纪,还有厚重的赏赐。
他知道软硬皆施,各种各样的赏赐,开诚布公,才能让将士信服。
赏赐操练最好的队伍,是李瑄的第一步。
此次操练就开始执行,让龟兹军中欢呼。
等李瑄真正率领安西军获得一次大胜,并向朝廷要来丰厚赏赐,就能使安西军信服效忠他。
第三天,封常清将文书拟订好,李瑄召集幕僚和颜真卿、岑参等人,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
放弃葱岭西属国的想法很大胆,如果没有战果,圣人一定会开罪李瑄。
他们以为李瑄是一个有强烈进攻性的将领,没想到李瑄和高仙芝处事完全不同。
李瑄是以守代攻,貌似没有“虽远必诛”的念想。
李瑄是安西新帅,但名望巨大。
王正见已经老了,不想掺和李瑄的战术。
他为人中庸,哪怕高仙芝将留后交给封常清,也不眼红嫉恨。
其他人自然不会反对。
放弃葱岭以西的国家,只损失大唐的威望,不丢失任何成本。
实在不行,再想办法主动出击。
李瑄在一份份诏书盖上安西都护府的印章后,发向葱岭西的各国。
连拔汗那国都蒙在鼓里。
这似乎是表明大唐要放弃葱岭以西,将那些地盘交给新建立的黑衣大食政权。
给人一种大唐畏惧黑衣大食的感觉。
李瑄猜测边令诚会密奏李隆基。
于是在第二日就向李隆基七百里加急上书。
同时,又给高力士一封信件,告知事情的原委,他李七郎忠心耿耿,不容任何人污蔑。
李瑄在龟兹城,又向北庭西北部的葛逻禄传书,召葛逻禄的叶护到北庭都护府。
葛逻禄三部与大唐联合,灭掉突厥汗国。
但后来葛逻禄出现分歧,在乌德鞬山一带的葛逻禄投靠回纥。
另一部份葛逻禄迁徙到北庭西北,自立为叶护,投靠大唐。
现这一部葛逻禄轻骑超过两万余,是草原上仅次于回纥的势力,与低调的坚昆不相上下。
大唐对葛逻禄的钳制非常大,再加上回纥这个天然敌人,葛逻禄只有投靠大唐。
否则大唐轻轻松松能收拾葛逻禄。
李瑄在西域基本上没有一刻闲着。
他到西域半个月后,率领颜杲卿和刘单出发前往安西。
这期间除了军政外,李瑄还派人去寻找制作玻璃的石英砂。
另外,向安西诸国发书,收集更多的动物油脂,并建立仓库,储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