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唐天将军 > 大唐天将军 第77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大唐天将军 第770节(1 / 2)

“回秦王,河东诸郡没有被叛军占领。现在哥舒翰率领潼关之战溃败的一万河朔军,以及河东诸郡上万兵马,守卫河东郡的郡城。”

罗兴向李瑄回答道。

“河东未失?”

李瑄面露喜色,他很快就捋清其中的因果。

历史上潼关之战结束后,安禄山将占领长安的任务交给自己的义子安守忠。

令潼关之战的功臣崔乾佑渡过黄河,进攻河东诸郡,让洛阳周边形成屏障。

继续向北是非常困难的,众所周知,太行山以西的诸郡,到处都是易守难攻的区域。

崔乾佑想北上太原,甚至堵住井陉,掏李光弼、郭子仪的屁股,没有一定的兵力和后勤,不可能完成。

“现风陵渡和蒲津桥等靠近潼关的大渡口被叛军占领,但末将认为,只要能让哥舒翰派兵占领蒲津渡和蒲津桥……”

罗兴将他得到的情报禀告李瑄。

“等着,本王为哥舒翰修书一封,立刻派遣探子将本王的书信交给哥舒翰。”

李瑄说着,将一本未看完的公文推到一边。

他取出一张白纸,挥笔为哥舒翰写一封信。

他向哥舒翰表示潼关之失,不是他的过错,不必为此介怀。

他已经被封为秦王,节制天下兵马,令哥舒翰出兵进攻蒲津大桥,为大唐铁骑开道。

书信之后,还封哥舒翰为河东郡都督,让他有名义行河东军事。

最后,李瑄在书信上,盖上秦王印。

罗兴拿到李瑄的信件,退出政事堂。

李瑄之前判断河东已失。

所以根本没想过蒲津大桥还存在。

这个时代,铁甲、大盾、强弩往桥尽头一布置,千军万马也难过。

如果说潼关有概率攻破,那蒲津大桥没有一点可能从对面强攻。

是以,蒲津桥有“蒲关”之称。

说起蒲津大桥,在后世人尽皆知。

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故事可是必修课。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西的强秦为了进取河东,在蒲州一带修建蒲津桥。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翻修扩大蒲津桥的规模,使蒲津桥的历史经久不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用来比喻世道变迁、盛衰无常。但这句话就来源于蒲津桥所在的黄河两岸。

到了隋唐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终于使古老的蒲津竹索浮桥不堪重负。

开元盛世,长安许多从陆路运输的物资,都要经过蒲津桥。

是以,蒲津大桥诞生,又被称为“蒲津铁桥”。

蒲津铁桥的建造,在开元年间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由李隆基亲自过问。

开元时期的冶铁业发达,两岸数万百姓奉命炼铁铸造,由众多工匠设置桥体。

历经苦战又铸成铁牛。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

这是历史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浮桥。

和普通桥梁不同,想烧毁蒲津铁桥非常困难。

这座铁桥的意义可想而知,在哥舒翰的掩护下,唐军铁骑可以轻易经过蒲津铁桥,威慑潼关。

哪怕叛军在河东有一部分兵马,和唐军的铁骑数量相比,差太远了。

三日后,安西、北庭的铁骑照常出发。

但目标路线变了,除了华阴只留下三万骑,其余直扑蒲津桥。

李瑄令兵部尚书封常清亲自出征,调度诸军,令侍郎岑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行军司马。

到达河东后,尽可能多地打造船只,为渡河做准备。

李瑄知道真正的大战还未开始,他要坐镇长安,了解各地消息,统筹调度。

长安当前只留有一万名天策卫,还有一些新招募的兵卒。

几日后,李瑄听闻一个坏消息。

不出他所料,武令珣和田承嗣取得南阳之战的胜利,唐军五万兵马被打败,四处逃窜。

李瑄得知的战报令他非常不满。

本来唐军与叛军双方于叶县城北枌河对峙。

叛军不敢轻易进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