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工匠技巧。
父亲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李奕明白,他永远也无法去模仿父亲。
父亲是独一无二,也是旷古绝今!
身为太子,他明白此行的用意。
父亲让他们跟随,可不仅仅是为一场战争。
“奕儿,先前在铁矿,你看到什么?”
李瑄突然向李奕提问道。
“回父皇,儿臣看到的不仅仅是代表国家重器的钢铁。还有工人的藤盔、铁鞋、生命绳等。据说以前矿工多死于非命,如同草芥。现父亲改革建筑、矿产制度以后,发明护具,减缩工期,以安全为主。诸地工匠死难者大幅度缩减。”
“万事以民为先,国家才可和平长久。生命无价,并非草芥!”
李奕稍微一回忆矿场的情况,立刻向李瑄回答道。
“奕儿将来会是仁厚的君主。”
李瑄对李奕的回答很满意!
第484章 先谋波斯,波斯大都护府
在李瑄心目中,继承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仁政爱民。
他南征北战,开创基业,准备将大唐在大食百年争霸上画上句号,为万世开太平,希望在将来的改革中,体恤民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瑄在教导李奕上,从来没有说过保住李氏千秋万代。
而是断定李氏和大唐,有属于自己的宿命。
他比任何一代人强调“华夏帝国”、“中国”。
将华夏帝国置于大唐王朝之前。
将华夏历置于年号之前。
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之路。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李瑄希望从他开始,君王不要想着享乐。
而是承受责任。
他的子孙,从李奕开始,只要有两代能承受责任,就能完成工业革命。
届时,大势会告诉当权者和百姓,如何去做。
即便大唐轰然倒塌,后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个轰轰烈烈的时代。
李瑄的次子李淞,听到兄长李奕的回答,眼神一震。
虽然李淞还未成年,但他身在皇家,明白事理。
父亲对他们严而慈,又宽顺。
“仁”,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落实。
李淞与李奕性格截然不同,他有武勇,崇拜父皇扬威边塞的故事。
雪满弓刀,千里奔袭,一战擒双可汗。
积年累战,共歼俘吐蕃士卒共五十多万,擒吐蕃雄主尺带珠丹。
西征大食,收复河中,逼死威名赫赫的呼罗珊总督。直接导致黑衣大食的开国君主被艾布·哲尔法尔·阿拔斯篡位。
李瑄的故事,最得李淞崇拜。
是以,此次跟随父亲西征,他充满期待。
在李淞心中,父亲对兄长更严厉。
江山之重,纵然心中遗憾,李淞也不去埋怨。
他的母亲姜月瑶也一直劝导他不争。
因为父亲一定不喜欢。
以前的故事,历历在目。
姜月瑶是柔和的女子,她只想自己的儿子平平安安。
经过此事后,李淞的思维有些转变,如果父皇问他同样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李奕这般回答。
他只会觉得钢铁是国家重器,是铠甲,是兵器,最多联想到农具。
知子莫若父,李瑄大概知道两个儿子的性格,所以没有问李淞。